系列五 协助解决全球粮荒的女科学家「水稻教母」余淑美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科学家,稻米,稻田
  • 发布时间:2021-10-07 11:37

  在她之前,台湾没有什么人从事水稻相关研究,从几乎是零,到如今国际农业生技公司争相合作、比尔・盖兹基金会提供赞助,要仰赖她的研究,替全球粮荒走出困境。余淑美的努力与坚持,让她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女科学家,也让世界看到台湾在稻米基因研究领域的实力。

  记忆中的稻田 与稻米相遇的最初

  余淑美出身台中县外埔乡(现台中市外埔区)农家,是家中长女,儿时常跟着祖父母到稻田间,和水稻充满感情,那片绿油油、结穗时黄澄澄的稻田,很早就在她心中刻下痕迹。

  余淑美家中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母亲身体不佳、父亲一个人养五个小孩,相当辛苦。在阿公阿嬷老一辈的观念里,总觉得女生不需要念那么多书、小学毕业就可以去工作,在小学、国中、高中毕业时都不断询问「怎么还不去工作?」

  「不过我父亲希望我能念,就继续往上念」。余淑美说,父亲观念开放,本身爱念书、重视教育,一直很支持她继续深造、朝有兴趣的领域发展,让她没有因此放弃学习这条路,也才有如今的她。

  用研究分担农民辛劳

  大学时念中兴大学农学院,专攻植物病理学,除了上课、当助教,余淑美晚上还常到农会、产销班与农民互动,共同讨论、解决农业种植相关问题,也是在当时,让余淑美更深刻感受到农民「看天吃饭」的无可奈何及辛苦,这段经验,成为开启她后续投入水稻基因研究的钥匙。

  攻读硕士期间,余淑美开始从事水稻研究,期间认识同届就读昆虫研究所的丈夫赵裕展,两人结婚后一起出国深造、获得美国阿肯色大学博士学位。

  1984年到1987年间,余淑美在康乃尔大学跟随中研院院士吴瑞做博士后研究,奠定水稻基因研究基础。1988年底与丈夫应中研院邀请,举家返台,展开在台湾的水稻研究之旅。

  「水稻是台湾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单子叶植物里是较容易作为研究材料的谷类,研究结果也较能应用在其他作物身上。」就算研究数十年,余淑美现在谈起水稻,仍像谈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兴奋、充满热情。

  她说,一开始的目标,是希望在国际间打出台湾名号、替农民解决农业问题,现在除了这些目标,更希望培育后辈人才,「让台湾的优势可以延续」。

  成立原库 开发新研究方法

  研究者最常遇到的风险,就是资金或设备不足。过去台湾从事水稻相关研究者不多,余淑美学成返台时,连将外来基因放入水稻中的特殊器具「基因枪」取得都有困难,一切几乎要从头做起。

  不过余淑美将危机视为转机,团队在19 9 3年成功使用农杆菌转殖水稻基因,在此之前没人成功过。在项目管理中,应对风险的方法有规避、移转、减轻与接受……等四种策略。余淑美的做法正是项目管理中的「接受、承担风险」,成功化解没有设备可用的窘境,并创下了水稻基因研究的里程碑。

  一生都在「开创」的余淑美,有感于台湾缺乏自己的水稻基因突变种原库,在2003年、时任中研院长的李远哲支持下,开始建置「台湾水稻基因突变种原库」,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卓越,规模仅次中国、韩国,但数据库整合水平、种子质量都被公认为最佳。

  余淑美说,水稻有4万个基因,不同基因如何运作、彼此如何互相影响,都需要建立数据,「原库就像图书馆,每本书会告诉你个别基因有什么功能。」

  兼顾工作家庭有妙招

  对研究的热情,加上许多事物都是从零开始草创,余淑美每天待在研究室的时间常超过10几个小时,对同时身兼两个孩子母亲的她而言,颇具挑战性。

  余淑美笑说,还好住家离中研院很近,加上先生是同事,两人可以互相支持、Cover。两人互相支持的模式很有趣,白天小孩由保姆带,到了晚上,余淑美先回家做饭、带小孩,8点多吃完饭由先生回家「交班」,她则再回到办公室完成剩余工作,10点多换她回家、先生到办公室,工作到12点返家。

  「职业妇女要工作、家庭兼顾,需要许多条件配合,」余淑美说,她很幸运,先生从事同性质工作,可以理解彼此工作性质,加上家人也都支持、住得又近,才能靠这样的模式照顾家里。

  不过余淑美忙归忙,对家庭她仍有坚持,「我一定自己做饭、假日时间一定属于家庭。」不过有时还是蛮惭愧,花太多时间在工作、没有太管孩子功课,但她会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在孩子成长路上引导他们不要走偏。

  粮食议题 需更多关注

  拥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研院院士、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等多个响亮头衔,余淑美在台湾水稻基因研究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她感慨,台湾对农业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多数人容易忽略人口高速膨胀下的粮食危机,加上气候遽变,脆弱的农业生产系统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都需要大家更多重视」。

  余淑美坦言,研究工作「永无止尽」,要申请计划、写报告、教书、投稿,很累、很忙,压力也很大,对有家庭的人而言更是挑战,但要自己寻找平衡点、适时取舍,像自己便选择放弃一些个人娱乐,电影只在飞机上看、几乎不逛街;做事养成「高效率」也很重要。

  余淑美说,农业分子生物研究要持续发展,需仰赖更多人才投入,「但现在从事农业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面临有将无兵的困境,也没办法把兵培育成将,这令她忧心,盼更多人投入。

  她勉励年轻人,若希望成为成功的研究者,除了兴趣,还要能力加上努力,这三者加起来,「就很有机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