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教学特别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当重要,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在“分类”一课中,我把食品、水果、饮料、文具和生活用品混装在五个箱子里,让学生对这五类商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教学中,我设计了“我的食杂店”的教学情境,告诉学生如果摆放的没有条理,那么顾客就会找不到想要买的东西。这样就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自己拥有食杂店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马上就开始了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为使自己的食杂店怎样能够整洁有序而紧张地忙碌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疑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设置一些疑问,然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困惑后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这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完成教学过程。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10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也硬着头皮写下去,但终于还是有孩子嘟噜了:“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我趁机让学生讨论、探索新的方法,并介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在揭示乘法课题之后,学生更加感悟到乘法学习的必要,学起来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观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皮亚杰说过: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得到学习的体验。在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和“龟兔赛跑”的故事结合起来,乌龟像是时针,兔子像是分针,乌龟爬了一大格,兔子跑了一圈,他俩走的时间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拨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之中,建立了牢固的知识表象,体验到了成功,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四、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善学,那么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