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回忆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幸福,回忆,母亲节
  • 发布时间:2022-03-31 19:51

  又到母亲节了!

  每到这个时候,心中越发思念我的母亲。每当思念母亲的时刻,我的眼里就充盈着泪花,仿佛看到母亲笑吟吟的向我走来。此刻的我,就有奔向前去张开双臂把母亲拥抱在怀中的冲动,对着母亲深情地喊一声“姆妈”。

  可是,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四个年头了。

  三十四年来,没有“姆妈”喊的日子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似乎已经习惯了。可在我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思念不曾有一刻停止。

  逢年过节的热闹氛围里,我想母亲;独处幽静的日子里,对母亲的思念更加强烈。每当遇到困难而感无助时,想母亲陪我说说话,听母亲那贴心的安慰。尤其是家中亲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想:要是父母还在多好,他们看到儿女成人、子孙绕膝,那会是怎样的高兴。而当看到门前大街上有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母亲逛街,我会陡然想:我姆妈要是还在,我也这样推着她老人家四处看看热闹,那会是怎样的幸福。

  我就是经常在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中无限的怅惘、酸楚。对母亲的思念也在岁月的这条河里静静地流淌,思念之情融化了我的血脉,洗白我的两鬓。

  在思念流淌的岁月里,我常常回首来路。我分明知道,我能够安逸地在土生土长的家乡娶妻生子,过着一份恬静安宁的生活,那是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因为外祖母去世早,在家中又是长女,母亲年轻时就协助外祖父打理生意,把外祖父的油坊经营的风生水起。社会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家中的状况,她领着家里企业开始了公私合营,继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经过新社会的洗礼,母亲愈发坚韧、豁达,把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严格教育和培养儿女上。因此,从我幼小的时候起,母亲就严格约束我们,从家无常礼,到待人处事,她要求我们向上向善。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对于母亲的日常的教育,是不能稍有违拗的。母亲的家教,规范了我的养成,直到今天,我还经常告诫自己:要踏实做事,本分做人,不能给母亲丢脸。

  母亲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内心高远。无论生活怎样的艰辛,她都供给我们上学读书。即便在动乱的年代,她依然坚信,唯有读书才有出路。每天晚上,她会给我们讲外祖父在上海法政大学求学的经历,讲她幼年在家中私塾读书的往事。母亲尚学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也影响了我将尚学的家风传承下来,教育后辈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一九七九年,十六岁的我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一九八O的秋天,母亲还独自一人去到我读书的师范学校看我。

  那时候,从老家乘船到县城要五个小时,然后再从县城转车到我读书的师范学校,还要三四个小时。我不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乘船、转车,再步行十多里才找到皖南小县郎溪位于山洼里的师范学校。一路颠簸,所经受的辛苦不难想象。现在想起,我的内心还难以平复。

  那时在外面读书是很艰苦的。因为家里经济状况困难,我在学校食堂打饭买菜,每餐都是有计划,不敢过量的,为的是把每月的伙食费控制在学校发的助学金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晚上看书久了,总是饥饿难耐。对此,母亲心里是清楚的、记挂的。她这次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了芝麻米粉,嘱我夜间看书饿了,就用开水泡几勺芝麻米粉,吃了很熬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时在家里省下来的,这芝麻米粉里有母亲对我的殷殷怜爱和无限希望。

  母亲来校后的第二天就要回去了,我送她一路步行往郎溪搭车,她嘱咐我要好好读书,不能停步,工作以后要“骑在马上找马”,继续考大学。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中升腾起了继续深造的渴望,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到了郎溪,我陪母亲在郎溪小城里逛了逛。她看到新华书店的对面有个照相馆,便停了下来看了看,对我说,我难得来一次,我们俩在这里照个像吧。我当然很高兴,领着母亲进了照相馆。

  合影时母亲坐着,我听母亲的话站在她的身边。随着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我和母亲第一次在一起照了一张像。那年我十七岁。

  三十八年过去了,这张照片至今还挂在我的书房里。母亲坐着,花白的头发显出年轮的沧桑,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我站在她的身边,满脸稚气、幸福。每当夜深人静看书倦了,只要一抬头,就看见照片中的母亲向着我在笑。于是,母亲去师范学校看我的情景又历历回放,周身瞬间感到无比温暖,神情也立刻振作起来。

  现在想想,三十八年前和母亲合影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张照片竟成了我对母亲最幸福的回忆。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那在远方工作的儿子也许正在思念他的妈妈,他是幸福的。因为,儿子除了思念还可以随时电话、微信叫一声妈妈,甚或购一份礼品通过快递邮寄给妈妈,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感念。

  今夜我也是幸福的。虽然母亲早已离开了我,但是,我面前还保留这张三十八年前的老照片。照片里,母亲慈祥地笑着,站在她身边的那个稚气、幸福的十七岁的青年就是我。看着这张老照片,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活泛在我的眼前,我顿时感到暖暖的母爱氤氲着我,母亲的教诲又亲切的萦绕在耳畔,眼前有了明亮的光。感谢这张老照片,感谢它在母亲节的日子里给了我最幸福的回忆。

  (2018年5月12日也记于侠客居)

  作者简介:

  袁晓明,安徽宣城水阳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宣城散文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中华文学》、《中国散文家》、《宣城日报》、《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等报刊及《中国作家在线》、《今日作家》等微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