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育哲学思想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启示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教育,苏格拉底,小学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15 14:18
摘要: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影响久远,如今,时代赋予了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新的历史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教育至今还有现实意义。文章把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当代小学语文课程相结合,走访了某市某区几所小学,调研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情况,与当代社会背景相适应,发挥其思想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启示。
苏格拉底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时代赋予了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新的历史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教育来说仍然适用。本文主要阐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探究苏格拉底教育哲学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其精华,发挥其思想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内容
(一)苏格拉底法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传授知识,苏格拉底通过他的教学活动,产生了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部分组成的独特教学方法。此方法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结论,同时,师生双方在问答过程中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方一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对别人的结论的生搬硬套和生吞活剥的背诵,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道德和智慧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直接联系,人们的行为是善是恶,取决于其是否接受过教育并获得相关知识。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又有“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道德并不是来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智慧为基础,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培养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即不断审查自己。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避免被外物迷惑,继而以理性地认识世界,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认知态度,不断反思才能做到更好。
二、语文教学与苏格拉底哲学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课程缺乏“苏格拉底法”的运用
以一堂讲“顶针”的语文课为例,老师让大家用“顶针”手法造句,学生造句时卡壳,老师却直接帮他完成造句,实际上,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情况下更要进行引导和发散,不要直接告知答案阻碍学生思维。同时也要注意适用条件,在另一堂同样的课里,由于老师提问方式不当,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想让学生说出的答案,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引导,才把重点转移到“顶针”手法的特点上来,即前一句的结尾是后一句的开头。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定限制,换种思维方式缩小思考范围,帮助学生往顶针的特点上去思考,比如从所给例句的位置分析,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到其位置特点。总之,苏格拉底法并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儿童,提问的艺术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斟酌,要仔细推敲不同问题的探讨思路。
(二)教学内容没有与德育相结合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正处在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融入到教学。在调研中,我观察了老师讲授诗歌《采莲曲》,教师走马观花似没有重点的教学,在内容讲解中单方面运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进行传达,没有和学生互动,在学生还未理解内容的情况下机械地要求背诵,整节课中无法体现知识、道德和智慧三者之间的联系,它就是一场没有情感交流的机械灌输。
(三)教育角色定位混乱
《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心理辅导者,也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承担不同角色来应对学生在学校的需求,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身兼数职,会让老师产生角色混乱,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家长、朋友、保姆。另一方面,近年来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增多,笔者通过网络投票得出结论,很多处理各种评审、比赛、疫情流调、表格的工作落到了老师头上,也导致很多教师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语文教学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有效结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苏格拉底法”
在调研中也不乏有优秀的案例为指导。有老师在授课中以同伴的角色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变化,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没有一味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尊重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学写字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黑板上的汉字有什么特点,然后在黑板上书写一遍让学生看,观察老师写的不好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后改正,书写完毕后请同学展示,全班一起评价,鼓励同学们上来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引导同学们在运用中写好字。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让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自己的观察中认识到写好一个字需要注意哪些重点,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评价更快地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道德可教”
在三年级某班进行《一块奶酪》这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就蚂蚁队长的品质进行评价,她并没有对蚂蚁队长的优秀品质一味地褒扬,而是辩证看待人物,鼓励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分析,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进行课程教学时,老师并没有把课文割裂,而是先学习本单元要求的同学们需要掌握的什么优秀品质,单元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在对《司马光》这一古文进行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发掘古人的智慧,对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老师充分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通过一问一答,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深刻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明确角色定位,让教师回归教学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老师工作时间相对延长,学生课余活动时间需要老师来照顾引导,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下降。这一方面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减少教师课后非教学活动,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到教学质量上来。教师本身也要做到“认识你自己”,通过对自己角色的准确把握,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主流的正确价值观。教师在工作中要把握分寸,减少非教学工作,让教师的精力回归课堂教学质量本身。
结语
从以上各个方面来看,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如今的教育教学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取其精华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杨明,郭晓蓓,苏格拉底教育哲学思想对中学教师的启示[J]《文存阅刊》2021(29);85
[2]戚发兰,艺术提问让互动价更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探讨[J]《考试周刊》2021(8);34-35
[3]何敏,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哲学观的对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
[4]刘万伦,郭兴举,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
作者简介:秦钰姝1998女汉族重庆万州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小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