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目前我国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每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都在急剧增加,且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极高,在此情况下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新趋势。根据中医辨证,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祛痰化湿的基础方二陈汤也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疗。从中医理论以及现代药理研究两方面探讨二陈汤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动脉压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脏、肾脏、脑和血管的损害,临床表现以收缩压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头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健忘、情绪易波动或发怒为特点,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肾、血管等脏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其中我国高血压的致死原因以脑血管疾病居多,其次为心力衰竭和尿毒症。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为表现的独立疾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45亿,其中有95%都是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心血管疾病中最大的一类疾病,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控制以及治疗已经刻不容缓。

  1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1.1 现代病理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是在一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人体内主要的病理变化有:①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③血管内皮功能紊乱;④胰岛素抵抗。临床常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有诸多的不良反应,如钙拮抗剂(CCB)可引起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可引起持续性干咳,低血压,皮疹等,因此寻找中医替代疗法成为近年来治疗的一大趋势。

  1.2 中医病理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高血压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病机为脏腑阴阳平衡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心。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的记载,认为此病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中提到“无痰不眩”“无痰不晕”的理论,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都会影响肝气的正常运行,其气郁于体内,久而化火,灼炼阴液,阴不敛阳,阳气相对亢盛,从而上扰头目,引起头痛、头晕等表现。由于脏腑相互作用,肝火也可灼伤肾阴,肾阳浮越从而出现眩晕、耳鸣、失眠等症状。长期食用肥甘厚味或饮酒,容易引起体内湿浊内生,在患者体质偏于阳脏人,易化火的基础上,火热炼湿成痰,痰浊瘀阻在脉络中,影响血液运行,精微物质无法营养全身,就会出现全身症状,其中表现最明显的便是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供应的头窍,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

  2 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患者比例在逐年增长,这种类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的运化有密切关系,根据八纲辨证,可以虚实两端进行论断,实者情志不遂,肝脏失调,疏泄不畅,症状持续会造成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气血失调、津液运行不畅,痰湿化生,运化不及,或肝郁乘脾,脾脏运化失司,内生痰浊,应《内经•素问》中“怒则伤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虚者则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内生痰湿,或肾阳虚亏虚,减弱了肾脏的蒸化与推动作用,导致津液疏布不畅。因此,该证型主要在于痰湿壅盛,脉络阻滞,血行不畅,脉壁增厚,造成血府狭窄,并导致血压升高[1],健脾化湿法也成为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方法之一。俞巧等[2]对近十年我国高血压证型分布和用药特点指出华南、华北、华中、华东最多见的证型为痰湿壅盛证,这也可发挥中医因地制宜的优势,在这些地区运用祛痰化湿治法对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也亟待发展。

  在临床疗效观察中,研究者常采用二陈汤配合其他药物或者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朱燕等[3]通过对岭南地区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运用二陈汤治疗后进行系统化评分,结果显示二陈汤复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岭南地区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能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改善眩晕、头痛、头重如裹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胡晓琴等[4]通过对136例痰湿内阻型I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二陈汤复方加上耳穴压豆的治疗方法相比于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更加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由此可见,二陈汤复方对于临床病人也能够有很好的疗效。

  3 二陈汤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型高血压的中医机制

  中医认为痰湿壅盛型原发型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有超重和肥胖,朱丹溪提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中医学将此类辨证为痰湿壅盛证,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超重、肥胖而内生痰湿,进而瘀阻于脉络,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脉道失柔,管壁增厚,血府狭窄,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二陈汤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散结消痞,《本草从新》认为其是“治痰湿之主药”。痰湿已成,阻滞气机,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乃“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白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与半夏配伍,在祛痰的同时达到阻滞痰湿继续内生的作用。生姜既能够帮助半夏降逆,调理气机,又能够制约半夏的毒性,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配伍,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能够相互协同而发挥最大的祛痰化湿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半夏橘红性味偏于辛燥,发散作用较强,因此临床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佐以药性相对寒凉收引的药物抑制其发散作用。也可以采用醋制的炮制方法从而使药物的性味得以收敛。

  4 二陈汤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型高血压的的现代药理机制

  4.1 二陈汤中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

  (1)半夏:半夏具有抑制呕吐中枢而发挥镇吐作用,对于高血压急性发作时患者的呕吐症状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半夏能升高肝脏内酪氨酸转氨酶的活性,还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促进食物中油脂的消化而降低血液黏稠度;半夏水浸剂对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期前收缩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高血压后期引发的心脏节律失调起到调控作用;半夏煎剂可降低眼内压,此外还有镇静催眠、降血脂的作用。

  (2)橘红:橘红的挥发油能松弛紧张筋挛的平滑肌,能够软化血管平滑肌、扩张管腔,直接降低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橘红能够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液中不容易形成血栓团块,而一旦血液中形成血栓或者血栓团块,在血液运行的过程中会就容易堵塞在全身微血管中,尤其是脑血管和下肢静脉。

  (3)茯苓:茯苓能够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在高血压急性期能够排出血液中多余的水分,使血液浓缩而降低对血管壁的压力,快速缓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压水平;不仅如此,茯苓还能够镇静安神,缓和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间接地抑制内分泌功能,减少激素对血压的影响。

  4.2 二陈汤复方的作用机制

  (1)对脂肪的作用:脂蛋白脂酶(LPL)是调节脂质代谢的关键酶,能够分解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研究表明小鼠LPL基因的敲除将导致其内脏脂肪含量明显上升,脂质沉积在靶组织中(包括动脉)。彭丽等[5]发现内脂素(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潜在的心血管作用,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够修复内皮细胞、增加血管活性等。鄢春景等[6]研究发现,二陈汤能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降低大鼠的血脂水平,说明二陈汤可以应用于营养代谢性肥胖伴脂质代谢紊乱。同时,经过二陈汤治疗后,肥胖大鼠LPL蛋白表达比模型组进一步增强,说明二陈汤的干预促进了LPL的高表达,催化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TG水平,降低了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与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相比也有较好的疗效。赵田等[7]则发现二陈汤可以改善肥胖患者及动物脂肪因子分泌失常,逆转皮下内脏脂肪组织、循环中的脂肪因子mRNA及蛋白的异常表达,下调内脏脂肪素含量,上调联脂素含量,进而调节糖脂代谢,同时还发现二陈汤可促进自主活动,减少睡眠次数,从而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肥胖型小鼠脾虚湿困症状。因此,二陈汤可以通过作用于脂肪细胞而抑制其相关表达,降低血脂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2)对胰岛素的作用:高水平游离脂肪酸(FFA)能够影响肝脏和骨骼及组织中的葡萄糖利用,并且通过氧化损伤和淀粉样沉积导致胰岛细胞功能障碍。目前有研究表明二陈汤可以改善胰岛功能,促进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紊乱小鼠细胞依赖性蛋白激酶5调控相关蛋白I(CDKALI)的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血液中胰岛素水平[8]。由此可见,而二陈汤能够很好的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二陈汤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9],其具体机制如下:二陈汤加减方可降低AS小鼠血清、主动脉壁及瓣膜TNF-a、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减少炎性损伤,同时二陈汤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内皮素含量,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调节ET/NO系统的平衡,维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状态;下调主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主动脉细胞加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二陈汤保护血管内皮作用与激活转化生长因子b/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抑制TNF-a/NADPH氧化酶/NF-kB/缺氧诱导因子-1a信号通路有关;网络预测二陈汤还可通过调控胶原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平滑肌的增殖等途径促进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10]。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二陈汤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进一步损害,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症状的同时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5 小结

  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目前临床常用西药降压,降压效果虽好,但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中医药疗法能够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大趋势。目前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患病率日益升高,针对这一趋势,目前二陈汤的研究表明其作为祛痰除湿的基础方,对胰岛素、脂肪、血管内皮细胞都有很好的作用,能够多方面改善高血压动物模型的血压情况以及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表达。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上多数患者的证型仅凭医生的经验,没有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于同一患者可能做出不同的分型,而二陈汤对痰湿壅盛型患者的疗效显著,不能一概而论;②由于中医治疗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治疗,因此对于同一种证型的患者也存在着根据个人体质也存在着剂量的不同,如何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尚待解决。如果对以上问题做到更好的标准化,那么二陈汤在高血压治疗的过程的临床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6 参考文献

  [1] 陈家豪.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探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

  [2] 俞巧,王恒和.近10年我国不同地域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布及中药应用规律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1):39-43,59.

  [3] 朱燕,孔秀琼,李伟利.二术二陈汤治疗岭南地区高血压痰湿壅盛证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9,39(12):1886-1889.

  [4] 胡晓琴,郑建凯,刘淑玲,等.苍术二陈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1级高血压6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20,29(1):20-22.

  [5] 彭丽,徐彤彤,赵位昆,等.内脂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1):3-6.

  [6] 鄢春锦,廖凌虹,陈继承,等.二陈汤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脂质代谢关键酶LPL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9,50(4):16-18,21.

  [7] 赵田,战丽彬.二陈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4):998-1005.

  [8] 张琪,王安琪,张思薇,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陈汤异病同治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134-136,224.

  [9] 刘姿瑶,朱晓明,高小宇,等.二陈汤在心脑系统疾病中运用与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7):183-186.

  [10] 吴林,劳祎林,陈静,等.中医药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进展[J].广西医学,2020,42(16):2144-2147.

  [2022-01-20收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