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Isabelle Lee于1993年刊登了一篇关于投壶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极深,这必需归功于Brian Harkins,因为当初就是Brian Harkins勾起了她对投壶的兴趣,才会使她深入研究及发表该文章(注一)。因此Brian今次所出售的投壶,想必是举足轻重,份量十足。
投壶不仅可观可赏,更是专为投壶游戏而设的器具。古时玩家会跪坐席上,以壶口或贯耳为目标,在一定距离外投出箭矢。这种游戏最初可能只是远古时士兵们消遣度日的活动,随心地将箭矢投入空酒壶中。后来士大夫阶层及百姓们亦热衷于此,制定各种规范及礼仪,使得投壶游戏比西方的飞镖有更高的文化地位(注二)。成书于公元前389年前的《左传》中记载,早在汉代以前(即公元前206年前),投壶已是贵族们酒宴上流行的助兴娱乐,其器具轻巧便利,无需弯弓长箭,适合主宾共乐,为射礼之变相(注三)。中国最早的投壶出土例子属西汉时期之物,该器并无贯耳,而奈良正仓院藏的一件唐代投壶则设有斜边贯耳一对,反映投壶在形制方面的变化,也是投壶游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的佐证。后来投壶在宋代已演变至具备宽阔的双耳及长直颈,此制式一直流行至清代,其中一例可见于1323年由中国出发至日本的新安沉船(注四)。实际上若玩家无投壶,任何一件稳定厚重的长颈瓶也可以拿来进行游戏。元代之际,投壶的造型比例更为沉实稳重,其壶腹更矮而颈部更修长,贯耳亦与壶口齐平。
投壶后来盛极于明清两代,从皇室至民间上下无不沉醉其中。明中期刻书广泛流传,当中不乏专述投壶之书,例如汪禔(1490-1530)的《投壶仪节》,该书详实地介绍了十种投壶的新奇玩法,意在透过投壶游戏教导学生修身正己(注五)。各式各样的投壶随着该运动的流行而生,某些投壶甚至有多个壶口及贯耳,以配合花样多变的玩法。铜质投壶为之常见,但也有铁铸而成之例(注六)。随着投壶日益备受关注,相关藏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注七)。 因应不同客户的要求,每件投壶的装饰手法皆不尽相同,样式层出不穷,多以吉祥图案为主调。例如在壶身上作圆雕螭龙,缠绕壶颈,于Harkins的收藏及博物馆中也有相关示例(注八),至于瑞狮、八卦、八仙图案亦同样在投壶上常见。迄今我所接触的投壶尽管有共通的装饰元素,但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皆无重覆之作。器身整体的纹饰取自高古青铜器上的设计,例如呈方形折角回卷的雷纹及饕餮兽面纹,此类纹饰亦同样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的仿古铜器。
于十六世纪之际,圆雕立体人物已是当时投壶上常有的造型设计。成书在十七世纪初期的《三才图会》图文并茂地介绍二十件精选的投壶,其中一件壶身塑造成锺馗立像,锺馗单足而立,头承三孔(注九),即为佳例,而Harkins的投壶藏品也毫不例外的有铸刻立体人物,部分作品更与道教相关。值得留意的是投壶与性事方面的关联,例如十七世纪艳情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讲述,主人翁西门庆与其妾潘金莲在玩投壶游戏,后来两人喝到酩酊大醉,西门庆乘著酒兴,仿效投壶游戏的玩法,将李子投入潘金莲两腿间的“肉壶”中(注十),将庄重的投壶游戏联想为房事中的情趣游戏,为鱼水之欢助兴,可谓创意大胆,玩味十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