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破窗效应,学校德育,启示
  • 发布时间:2022-08-05 13:06

  摘 要:为了研究“破窗效应”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实习经历的总结,提炼出三个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诱发“破窗效应”的原因以及其后果,结合本人的实习经历、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提出三方面的应对措施,同时思考“破窗效应”对学校德育的启示,对预防学校德育中“破窗效应”的发生,以及应对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破窗效应”解读

  “破窗效应”理论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在1969 年进行的一次心理学实验。他分别将两辆各方面均相同的车停靠在贫民窟和富人区,第一次将两车的车门均打开,发现停在贫民窟的车次日就消失了;第二次将两辆车的车窗玻璃均敲碎,还停靠在相同的地方,结果发现停在富人区的车次日就消失了。随后,美国两名著名的学者詹姆士· 威尔逊以及乔治· 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楼上的某块玻璃,且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可能会感到某些纵容的暗示,从而去打碎更多的玻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一种无序感。同时反映在社会中就是麻木不仁的社会环境,会成为犯罪滋生、猖獗的温床。在日常的教育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学校作为一个大集体,每个单体之间都相互影响着,当某个学生的“破窗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可能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连串的影响,身为未来的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在重视智育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德育的发展。

  二、“破窗效应”在日常教育中引发的问题及分析

  问题一:在日常的学习与教育中,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寒暑假作业的完成度,乃至是作业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新学期伊始,如若发现有个别同学并未提交长假作业,另有少部分同学存在作业未交齐,作业不认真等情况。相应的任课老师如果没有及时纠正这部分同学的错误行为,并提出相关的要求与标准,对于其他完成长假作业的学生就会收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在今后的长假作业乃至是平时作业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同学迟交作业,甚至是漏交作业。这会对班级学生的习惯和班风产生很大影响,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习状态产生下滑。

  问题二:新学期开始,有部分同学的书包随意放置,甚至是堆在一起乱七八糟,此时如果班主任没有让那部分随意堆放书包的同学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并按规定顺序摆放好,则班级大部分将书包按要求摆放到指定位置的同学也会收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班级的书包摆放会越来越乱,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习惯以及班风。另外在日常班级卫生当值时,有个别同学迟到早退,甚至是不参加。此时如果班主任没有对这部分对值日懈怠的学生做出程度适当、方式合理的惩罚,则班级大部分按照要求参加值日的同学也会收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这将对班主任的公信力产生巨大影响,不便于班级管理,同时会导致教室环境越来越差,影响班级学风、班风。

  问题三:上课时,会有部分同学睡觉,甚至是窃窃私语,这不仅打乱了教师的授课节奏,还影响了班级同学的听课效率,降低了课堂质量。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则班级大部分认真听课的同学也会收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用不了多久,上课睡觉,甚至是讲话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是身为教育者不希望看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课堂同学的状态,捕捉同学们给出的反馈,如果发现这类行为要善意的提醒,在其产生时就遏止住它。所以“破窗效应”也是一种趋众心理的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破窗效应”更多是负面心理的暗示,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需要积极应对。

  三、“破窗效应”对学校德育中的启示

  1、事发前预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一切价值最高的东西,都源自于生活。”在学校教育时,对于“破窗行为”的制止,不仅仅是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更要注重对日常活动的言行举止加以引导,倘若等到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更多窗户被打破”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一环。在班级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的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生活切入,从卫生值日、迟到早退等方面入手,从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头脑中就有了稳定的行为意识及思维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破窗行为”的发生。

  2、事发后抓源头,惩罚与表扬相结合

  事故发生后,教师要抓源头,对其进行适度的惩罚,合理适度的惩罚会对其他人的破窗行为起到威慑效应。惩罚要以能够促使学生改正错误行为为尺度,要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对有过错的学生,可以让其承担班级的某项职务,通过为班级同学的服务,或者一定时长的义务劳动。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犯错成本,减少破窗行为。另一方面,增加犯错学生改进的可行性,引导其改正不良行为。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被认可、被夸赞。适当的认可、夸赞,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心清。这种强化方法,有时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可。与惩罚不同的是,表扬往往能够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在学校德育中,教师要擅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其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公开表扬,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良好行为。所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采取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3、事后宣传教育,重视归因分析

  事故发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宣传教育,起到“杀一儆百” 的作用。适当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重视归因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破窗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学生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或者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念或者准则,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才会对有些事情有判断的标准、尺度、规范等,才会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第一块窗户玻璃”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打破。第二,良好行为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在学校德育中,会看到有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规定,反而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好。这种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魏然. 警惕德育生态中的“ 破窗效应”[J]. 人民论坛, 2018(32).

  [2]  黄翰玲. 教育与“破窗效应”[J]. 教育,2019(31).

  [3]  侯亚萍 沈桂鹏.“破窗效应”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2).

  [4]  卢天宇. 破窗效应理论对中学实验课堂管理的启示[J]. 教学研究,2014(1).

  [5]  徐欣怡 康宗基.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破窗效应”及其治理[J]. 教育,2019(31).

  作者简介:顾李巧 (1996.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