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之难,难于上青天?掌握8个决策技巧提高成功率
- 来源:专案经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决策,技巧,成功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8 19:46
顺了姑情逆嫂意,猪八戒照镜子?!管理决策更难!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瑟夫.巴达拉克(Joseph L.Badaracco,Jr.)认为,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有能力处理各种难题,了解人性观点,才能做出好决策。
决策就是选择、判断及做决定,有是非题的二选一、单一选择题,甚至复选题,如果答案明确,非黑即白,做决定不难,怕的是没有「唯一解」,只有「最佳解」,需要斟酌的环节更多。管理上最多这种充满陷阱的灰色选项,不论如何取舍或选择,没有非黑即白的唯一解,只有再三权衡利弊得失后才可能得出「最佳解」。
吊诡的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最佳解」不见得符合多数人利益,极有可能「顺了姑情逆嫂意」,甚至让决策者里外不是人,很难皆大欢喜。如何做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决策,很大程度考验决策者的分析与决断力。
简单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不用过于纠结,比方选择用餐地点或看场电影,选错了大不了承受花大钱买不开心的结果,因为多数的消费冲动影响不大,可以笑笑说「没什么」,但是如果决策牵扯到项目结果、职涯发展或公司未来,一个错误决策可能引来百千万损失,一个不良决策可能就是人生胜利组或鲁蛇的距离,甚至攸关公司存亡。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人或公司领导者,对于决策这件事,能等闲视之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决策前先思考5个问题
越是重要的决策越让人恐惧、犹豫,进退失据,因为害怕失败或不想负责,然而,决策与责任是一体的两面,当你做了决定,势必得为它带来的结果负责,尤其在职场上更是如此,权力与责任是双面刃,所以不能盲目决策。
很多情况下,管理者就是决策者,但组织中做决策的不只管理者,所有成员在决策过程中都扮演某种关键角色,在做出决策前,需要找出问题、厘清问题、搜集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得失,最后做出决策。
避免决策出错,哈佛商学院教授巴达拉克建议,决策之前先思考5个问题:这个决定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我该尽何种义务?决定是否能具体落实?谁在下决定?我是否能忍受这个决定?反复推敲这几个问题,决策者会发现自己可能走进一片灰色地带,但是透过正反合辩证与梳理,真理越辩越明,最终可能找到分数最高的解答,那个解答就是终极决策。
除了思考巴达拉克的5个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掌握以下8个技巧,提高决策成功率:
技巧1. 直击问题的根本
决策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不论是企业合并、组织转型、新部门成立或旧部门裁撤、选择项目方法、资源分配与调整……,在决策之前必须先确认问题是什么,而且要剥洋葱似地找到问题核心,不能流于问题表面,否则决策本身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容易流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根本药不对症,白忙一场。
举例而言,如果项目团队无法在既定时间内达成 KPI,需要先找出关键问题,如专业不足、人力不足,还是目标设定与时间设定有问题,厘清问题的本质,抓重点、不失焦以及找到肇因,才能确保决策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技巧2. T型思考—深度与广度兼具
虽然决策过程很烧脑也很具挑战性,但抽丝剥茧厘清问题并找出解决之道正是企业管理者、项目经理人等决策者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证明其价值之所在。当然,决策难度与复杂度依决策所要达成的目的而异,但不论如何,决策之前都需要广泛地深度思考,不能简单粗暴或过于想当然耳,更不能凭感觉或运气冲动决断。
决策分析是从多选项中选出最佳解的过程,在分析思考问题点时,别忘了取得与问题相关的最佳资料,可以利用搜集问题的技巧,如脑力激荡、召开促进会或咨询适合专家等方式找出可能的问题症结点。除了考虑企业外部的金融、法律、社会等因素,也不能忽略企业内部的治理、架构、文化等因素,除了与组织有关的人事物,还要将可能受此决策影响的所有利害关系人纳入考虑。做出最终决策时,也要确定伴随决定而来的所有后果,如果决策可能伴随其他衍生风险,必须思考有没有能力承受与解决新问题,以免不小心提着汽油桶救火。
技巧3. 设定决策目标
思考并厘清问题后,必须针对问题拟定相对应的决策目标。如果前述项目KPI无法达成是因为项目团队人员专业不足,决策目标可能与人员培训、聘雇新项目人员或导入新技术、外部专家有关。如有必要,可以透过项目经理召集成员组成决策小组,搜集数据并透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设定决策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决策目标必须符合个人或组织利益,决策目标一旦拟定,必须确保一致性,以免决策与目标渐行渐远,此外,也要留意决策目标的时效性,避免正确的决策因执行不利或战线拉长而失效。
技巧4. 不要怕复杂
管理思想家罗杰.马丁(Roger Martin)发现,一般人常陷入非A即B,越复杂越难取舍的困境,他认为,不怕复杂、拒绝简化才可能突破选择僵局,从复杂中创造更好的选项,他建议决策时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找出各种难以看见的新可能。
在《决策的两难(The Opposable Mind)》一书中,马丁建议,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界定问题范围,同时罗列明确的影响原因,第二步是思考问题重点之间的因果与关联性,梳通彼此关系,第三是从因果关系中抓住问题架构,找出对应的解决途径,若能充分整合这些思维模式,不怕复杂,就能有效拆解问题,找出适合的决策方案。
技巧5. 懂取舍才能找出最佳方案
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虽然前面说需要 T型思考以厘清问题,但很多决策者担心挂一漏万,或者因为过于慎重,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容易陷入迭床架屋的泥淖,过度发散的结果是无限上纲,选项越来越多却不知如何「收尾」。
谈判与决策顾问约翰.哈默德(John S.Hammond)指出,做出明智取舍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因为选择越多,目标越多,要做的梳理与取舍也更多,从诸多备选方案中挑选最佳决策时更容易陷入两难的局面。这时候当然不能射飞镖或凭运气决定答案,哈默德建议透过「决策因果关系表」梳理特定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当因果逻辑顺畅之后,可以利用删去法逐一淘汰非最佳解。
举个例子,美国国父班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会利用「审慎代数」做重大决策,这个决策方式也被称为「富兰克林决策法」,步骤是:取出纸笔,将决策可能产生的优缺点分别写于纸张两侧,同时简单陈述优缺点的考虑因素为何;每个优缺点项目给予主观认定的加权分数;加总优缺点整体分数后,如优点总分高于缺点即执行决策,反之则不执行该项决策。
这个方式适用于Go/No-go决策,也适用于在数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决策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心智图分析选项间彼此的关系,利用亲和图分类,利用柏拉图逐渐收敛及排序优势选项,透过分析工具更有系统地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技巧6. 不要庸人自扰
很多决策不是只对自己负责,当决策牵连的人事物越复杂,利害关系网越庞杂,决策者越容易陷入「惊惊怕怕」的情绪中,因为动辄得咎,所以在每一项决策前总会假想可能招来的反对声浪或不合作态度,对于决策心生动摇,其实大可不必。
犹豫不决容易误事。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 (Peter F.Drucker)指出,很多人在做决策时担心他人的接受程度,有时会预设立场特意避免说某些话或做某些事以免引起反弹,甚至预先拟定「妥协方案」,只要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出现就以妥协方案取代原先的决策。然而,这些担心很少会发生,很多预设立场或各种可能的阻挠只是庸人自扰,因此,他建议不要在未经审慎思考的情况下做出妥协,轻易错失最佳决策或有效方案。
技巧7. 找对人,先沟通
经过一系列分析与比较后得到决策方案,之后则是以行动力执行决策,才能达到最终决策目的,获得成效。这个阶段,找对执行者与正确沟通很重要。好的决策如果所托非人,找错执行者(包含团队成员),轻则效果打折,重则满盘皆输。当然,决策无法落实或执行不如预期,原因可能出在「猪队友」身上,也可能出在决策者身上。在选择执行者前,决策者有必要先说明决策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可能有哪些风险待克服,以及为何而战,赢得认同与支持,才能让执行者或团队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决策者也要有能力挑选适合的执行者或执行团队,否则再好的决策方案也可能黯然失色。
技巧8. 反复检视,保持弹性
决策付诸实行后不是结束,而是动态调整的开始,过程中需要密切监督,最好拟定完善的回馈及回报机制,持续追踪决策成效是否符合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决策需要保持弹性,如果提前达成目标,决策计划不一定要执行到底;如果执行过程中发现决策错误,也要及时停损,或者视情况动态修订决策方法与作法。
别冲动!避免非理性决策误区
前面说的都是如何做好决策,基本上,越能掌握 8个决策技巧靠成功越近,然而,做决策的毕竟是人,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非理性声音干扰。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曾说:「成功的决策是 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但却不宜过度放大那非理性的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康纳曼( D a n i e l Kahneman)指出,人的思考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重视直觉、感性的系统,二是重视分析、理性的系统。生活中多数判断使用直觉判断系统,快速、直接,也充满偏误,容易让思考落入陷阱而不自知。这样的习惯也很容易出现在「管理决策」中,许多「认知偏误」可能影响决策,比方「直觉出错」、第六感不灵、经验法则失效等非理性因素,越是关系重大的决策越应该避免或降低非理性认知偏误。
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高达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引来灭顶之灾。很多原因造成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因为需要考虑的面向太多,所以说决策难,但是决策技巧可以靠长期观察与练习提高成功率,唯有避免盲目或冲动,靠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评估获得理性决策,才可能产出最有益、最经济、最具效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