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课堂,数学实验,策略探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0 11:16
【摘要】数学实验教学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使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亲自去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归纳,从而更加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以及知识的来由等。但若是一味地要求课堂中一定要用到数学实验来活跃气氛,那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故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合理应用就尤为重要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意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我的已有经验,融合自我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更好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素质教育理念下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国内教育领域迎来新一轮变革,而为了践行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要求,需要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和改变。这其中,数学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实际上,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和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渴望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这种好奇心能够推动他们参与到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因而让学生真正切身体会数学实验,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数学实验能够归纳和总结经验,实现自身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的提升。
2 现阶段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做到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但是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依旧存在着情境渲染不当的情况。为了紧跟教学大纲的节奏,教师在课上有时存在情境渲染不足的情况,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有时在课上渲染过度,浪费大量时间,教学环节中教授的内容偏离主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上主要重视课本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的过程,形成填鸭式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好处于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有了一定的弹性思维,但是他们只能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来分析抽象特征,没有良好的思维体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会避开一些操作复杂的数学实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实验教学也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3.1 基于学生认知,开展数学实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的设计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同时,数学实验还要能够反映出教学内容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相关知识内容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相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独立的摆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摆出多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摆出多个之后,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外形都是不变的,但是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不同的外形,进而让学生认知三角形唯一性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拉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可以发现三角形是拉不动的,但是平行四边形却很容易拉动,进而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的特征。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坏的凳子,如果钉成三角形,则比较稳定,但是如果钉成平行四边形则不牢固,进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3.2 增强沟通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并且自主实践,教师和学生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现在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教师在教学时要隔一段时间提醒一下学生,这就导致课程进展缓慢,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和学生多互动交流,才能促进他们发展。例如:现在教师在教学时多以自我为主,没有和学生产生互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不对等的关系,学生对于教师产生恐惧心理,对于课程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存在误区,教师就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让学生撕出卡片,卡片内容分别写上鸡的头和鸡的脚术以及兔的头和兔的脚数,然后运用这种土办法让学生通过数数的方法进行验证题目。通过这个实验教师就可以继续往下引导,如果五十只鸡不知道兔的总数该怎么做呢?教师就可以引出今天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非常想知道简便方法算出鸡兔的数量,就会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教学节奏。
3.3 开展小组合作,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拓思维,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实验时,有些难以一个人完成,小组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注意场面的把控,实验内容要适合小组合作,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作用,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在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实验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着同学走出课堂。每个小组分到了一处实验地点,教师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决定记录工作、测量工作要怎么做。实验过程中,测量组和记录组同学在实验进行一半后互换,保证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测量不规则物品的过程。测量结束后,小组内总结他们用到的测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好坏做出评价。紧接着,进行成果分享,教师进行点评。两节实验课后,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收获了动手实践和头脑风暴的快乐,更懂了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去开展实验课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不断开展实验的同时,能对实验背后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把握。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克服难题,走向自己的重大突破。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实验课程体系,让学生得到充分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9(8): 50-51.
[2]吴迪.认识数学实验价值经历数学实验过程[J].小学教学研究,2019 (6):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