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鮓與交通亭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交通亭,紅綠燈,交通系統
  • 发布时间:2022-11-07 15:21

  香港人煙稠密,繁複的交通系統,全仗交通燈調控與指揮。那麼在紅綠燈未普及之前,如何控制行車秩序?答案是靠「白鮓」。

  「白鮓」是香港交通警之別稱。須留意此處的「鮓」非蚱蜢之「蚱」,而是屬「魚」字部,前方配一個白字,合成「白鮓」,原解作水母。後來所以跟交通警扯上關係,一則後者的舊制服會在手臂外圍包一層白色衫袖,看起來頗像水母觸鬚;二則被警察「抄牌」,可以類比為遭水母螫傷。

  稱作「白鮓」的交通警分佈於主要大道和十字路口,以手杖跟手號,指揮繁忙的交通。政府體恤他們以血肉之軀,站在街上日曬雨淋不容易,遂於1950 年代,在皇后大道及花園道交界設立首個交通亭,之後陸續增添,部分更附設人手操作之燈號。這樣一來,「白鮓」不用常常揮舞他們的「觸鬚」了。

  踏入60 年代中,自動操作的交通燈逐一取代交通亭。但交通亭也不是立即消失,據1978 年12 月出版的《新報人》所載:「全香港仍在使用中的交通指揮亭只剩三個,分別位於港島山山頂的僑福道及山頂道交界,洛克道(駱克道)及波斯富街交界,另一個則位於荃灣的靑山道及城門道交界。」

  一道城市風光之消逝,乍看突如其來,背後其實都有一段時間與脈絡。昔日的交通亭如此,今日的唐樓、霓虹燈、書法招牌等等,又何嘗不是如此?

  交通亭真正停用,該為80 年代之事。今天想再一睹它的模樣,可以到灣仔峽甘道的警隊博物館門外,那裡放有一個「退役」的交通亭。至於尚在「服役」的交通亭,恐怕得在朝鮮才找得到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