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结合艾灸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例

  【摘要】 小儿腹泻,中医称为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高,进展快,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会危及到生命。西医主要以抗菌、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近年来抗生素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加之儿童用药的依从性较低。因此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小儿推拿结合艾灸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小儿腹泻是种消化道常见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本病好发于6个月到2岁婴幼儿,是导致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急性腹泻的人数超过150万;在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率是20.1%,因患腹泻而死亡的比例是0.51%[1]。西医认为其主要由病原体及多种因素引起,治疗主要根据病原体采用抗菌、抗病毒等对症治疗,但临床上有时抗生素等治疗难以见效,而且冬春季节的小儿腹泻并发症较多,兼邪各有不同,治疗颇为困难,往往易发展成阴伤阳脱的严重后果[2]。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则依据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而论治,因其病机的关键在大肠主液、小肠主津的功能失常。因此,治疗上以健脾利湿,调理大小肠为治则,选用推拿、艾灸、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来治疗,价廉效优,深受广大家长及儿童的喜爱。笔者在临床中,以小儿推拿手法结合艾灸治疗多例腹泻患儿,疗效显著,故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1 案例1

  患儿刘某,男,3岁,2020年1月1日初诊。其家人代诉:患儿2天前因吃玉米后出现腹泻,5~6次/日,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玉米粒,自行口服 “妈咪爱”,无明显好转。现症:水样便,臭如败卵,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晚上哭闹,舌红、苔白厚腻,指纹滞。中医诊断:小儿泄泻(伤食泄)。予:①推拿手法:手部穴位:补脾经2分钟,清胃经2分钟,清大肠200次,从板门推向横纹2分钟,清小肠1分钟;腹部穴位:点揉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神阙穴各两分钟,从中脘自上而下揉腹3分钟,顺时针揉腹3分钟;背部穴位:点揉龟尾2分钟,上推七节骨2分钟,上捏脊7遍。②艾灸神阙、龟尾各15分钟。经2次治疗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次数基本正常,质地稍稀,色黄,量多,含少量未消化食物,腹软。将处方调整为:清补大肠经3分钟,推上三关200次,顺时针揉腹2分钟,逆时针揉腹2分钟,继续艾灸神阙、龟尾。2天后,大便成形,色黄,量可,腹部柔软,纳眠可。

  2 案例2

  患儿高某,女,1岁半,2022年5月4日初诊。其家人代诉:患儿6个月时,因添加辅食后出现呕吐腹泻,5~6次/日,大便酸臭,夹有奶瓣,自行口服 “妈咪爱”无明显好转。后求诊于多家医院,疑为乳糖不耐受,长期口服益生菌,腹泻反复发作。就诊时症见:大便清稀,带有食物残渣,不思饮食,形体瘦小,舌淡、苔白微腻,指纹淡滞。中医诊断:小儿泄泻(脾虚泄)。予:①推拿手法:手部穴位:补脾经2分钟、补大肠200次,从板门推向横纹2分钟,补肾经2分钟,揉二马2分钟;腹部穴位:点揉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神阙穴各两分钟,从中脘自上而下揉腹3分钟,顺时针、逆时针揉腹各3分钟;背部穴位:点揉龟尾2分钟,上推七节骨2分钟,上捏脊7遍。②艾灸神阙、龟尾、关元各15分钟。经2次治疗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大便每日2次,大便成形。但进食油腻后会出现腹泻,不用药自行好转。将处方调整为:清补大肠经3分钟,推上三关200次,顺时针、逆时针揉腹各2分钟,补脾经,揉板门,补肾经,推四横纹。继续艾灸神阙、关元、龟尾。上述操作2~3次/周,连续治疗3周后,患儿饮食可,大便黄软,量可,腹部柔软,纳眠可。

  3 案例3

  患儿高某,男,4岁,反复腹痛、腹胀2个月,加重伴腹泻1天。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曾在当地市级医院行腹部CT检查,无异常(具体不详),未经系统治疗,患儿腹胀腹痛反复发作,进食后明显。1天前,患儿腹胀腹痛再次出现,在进食韭菜炒鸡蛋后出现腹泻,4次/日,大便呈水样便,其味臭,口渴,小便少,眼眶无明显凹陷,精神稍差。大便常规:白细胞2~4个/HP。舌红,苔黄,脉滑。中医诊断:小儿泄泻(湿热泄)。予:①推拿手法:手部穴位:补脾经2分钟、清胃经2分钟、清大肠200次,从板门推向横纹2分钟,补肾经2分钟、揉二马2分钟;腹部穴位:点揉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神阙穴各两分钟,从中脘自上而下揉腹3分钟,顺时针揉腹3分钟;背部穴位:点揉龟尾2分钟,下推七节骨2分钟,上捏脊7遍。②艾灸神阙、龟尾各15分钟。经2次操作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出现水样便1次,量多,不臭,饭后出现轻微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将处方调整为:补大肠经3分钟,推上三关200次,顺时针揉腹2分钟,逆时针揉腹2分钟,补脾经,揉板门,补肾经,推四横纹,揉外劳宫,揉一窝蜂各3分钟,上推七节骨。继续艾灸神阙、龟尾。治疗2次后,患儿大便正常,纳食可,无明显腹痛腹胀。

  4 讨论

  4.1 中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小儿腹泻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称其为“飱泄”“濡泄”“洞泄”,并对其发病季节有一定的描述。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因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导致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不能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3]。李超梅[4]认为小儿产生腹泻的主要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受损,如果饮食不规律,或者消化不良,就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导致腹泻。总之,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大肠传导失司。泄泻的基本原则为分清别浊,治疗重点在脾胃,吴玲玲等[5]认为:“泄泻之因,皆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4.2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方法

  4.2.1 推拿法

  张嫱等[6]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三大期刊中有关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穴位分布进行分析,形成小儿推拿治疗腹泻的核心穴位,为脾经、大肠、七节骨、腹、龟尾、脐、脊七个穴。

  (1)手部穴位操作:补脾经(以左手拇指固定内劳宫,其余四指固定患儿手腕,右手食、中、无名指固定穴位,拇指顺时针旋推操作3~5分钟);清胃经(以左手拇指固定内劳宫,其余四指固定患儿手腕,右手食中无名指固定穴位,拇指指腹从第一掌骨桡侧缘,从上往下推,操作3~5分钟);推板门(以左手拇指固定内劳宫,其余固定穴位,右手食中拇指指腹从板门推向横纹,操作3~5分钟);大肠(实证的用清大肠—从指根推向指尖,虚证的用补大肠—从指尖推向指根,调理用清补大肠—来回推)。

  (2)腹部操作:点揉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神阙穴(用食指、中指指腹顺时揉相应的穴位,每一个穴位操作2~3分钟)、揉全腹(可用多指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揉、掌跟揉,对出现结节、异常响声的地方重点揉,以通为度),有关揉腹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见于《幼科推拿秘书》, “中脘在心窝下, 胃腑也, 积食滞在此, 揉者, 放小儿卧倒仰睡, 以手掌按而揉之, 左右揉则积滞食闷, 即消化矣。”详细论述了腹部揉法的部位、适应证、以及揉腹的方向和作用[7]。揉腹的手法与补泄有关,从传统手法来看,补泄与左右方向有关,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现代手法主要以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此外,补泻还与操作力度与频率有关,力度轻、频率慢为补,力度重,频率快为泻。在临床中,我除了用上述方法以外,对于实证的,还加上从中脘揉到气海,消食导滞效果比较好。

  (3)背部操作:龟尾(可点、可揉、可振,共1~3分钟);七节骨(可推、可揉,可振1~3分钟,擦之令局部潮红)、脊(擦脊—全掌或食、中、无名指紧贴脊柱及两侧,快速直线往返擦之,透热为度;再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拿起脊旁的皮肤,操作3~5遍,或以皮肤潮红为度)。

  4.2.2 艾灸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艾柱或艾条,通过燃烧产生近红外线和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和特定的部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自然疗法,它的温经通络、祛寒除湿、调节阴阳作用恰好能调节大小肠和脾胃的功能,李萌等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等多家数据库,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数据[8]。得出艾灸可有效缓解小儿腹泻相关症状,疗效显著。李国娜、王奕娴等对近十年国内外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9],通过统计,总结出灸法在治疗腹泻时可发挥独具特色的功效。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优势显著。他们在收集文献时,还发现有部分肠道湿热型的泄泻也采用了灸法治疗,效果显著。他们还指出肠道湿热型泄泻虽有湿热之候,但病机基础在脾虚,脾失运化,生湿化热,湿热蕴结,清浊不分,夹杂而下,则生泄泻,采用艾灸之法标本同治,健脾和胃、化湿和中。以上案例通过艾灸神阙、天枢、龟尾,有利于加速肠道的感染物质、积滞物质、过敏物质的排出。从而达到邪尽,泻止的目的。

  5 结语

  小儿泄泻,属于西医腹泻(包括伤食性腹泻、过敏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治疗均以脾经、大肠、七节骨、腹、龟尾、脐、脊为主穴,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补泻等不同手法作用于同一或不同的穴位上。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手法与穴位也不尽相同,并结合艾灸进行调理,具有高效、绿色、安全及简便的优点,深受广大家长的青睐。

  6 参考文献

  [1] 蔡士云.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175-176.

  [2] 梁佰寿.小儿腹泻的病因与中医治疗探讨[J].宜春医专学报,2000(3):197-198.

  [3] 秦艳红.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1.

  [4] 李超梅.综合护理措施用于小儿腹泻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医学杂志,2016,19(1):85-88.

  [5] 吴玲玲,钞建峰,刘小凡.小儿泄泻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儿科杂志,2010,6(5):54-57.

  [6] 张嫱,彭玉,冷丽.基于数据挖掘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用穴规律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2):88-92.

  [7] 王丽,洪曹栋,张瑞萍.探讨小儿揉腹疗法及其在积滞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8,24(11):50-51.

  [8] 李萌,盖海云.艾灸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3):37-40.

  [9] 李国娜,王奕娴,蒯仂,等.近十年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8):1589-1605.

  [2022-07-08收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