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 来源:教育学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3 12:5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农村孩子智商并不差,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受到环境的制约,写起作文来不很理想。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课外阅读积累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 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不是很多,且有些书内容陈旧,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课外读物。在大量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养成良好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然后要求学生读一读,讲一讲,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
二、注重写作过程指导
作文跟其他语文作业一样,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条理语句等方面,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作文训练中,应该有明确的不同的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作文。我认为,在学生习作中, 教师应从以下二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写作体裁。小学阶段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游记”等几种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把“写人”和“记事”、“写景”和“状物”混为一谈。因此,写作中教师要充分指导,使学生明白,虽然“写人”和“记事”、“写景”和“状物”联系十分紧密,但他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必须通过范文研究,让学生从范文中感悟到微妙的差异,才能确立写作的体裁。
2.指导学生确立好写作顺序和侧重点。在学生习作中, 由于大多数学生把作文当做一件苦差事,写作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经过分析推理,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没有条理性,有的虽有一定条理性,但分不清侧重点,造成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一样,没有一点创造性,显示不出生机与活力。 教学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在写作时,帮助学生确立好写作顺序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确立出重点部分,进行详细描写。
三、让学生明确作文类型
小学阶段,作文是以记叙文为主,适当写常用的应用文,怎样明确作文类型呢?这就要求学生把握好作文要求,到底是写人、写景、写事还是物呢?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判断,例如一次作文要求是:要通过具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某些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品质,这时要确定好这是写人的作文。根据写人的作文特点,选择材料等待写作文。既然是写人的作文,就要通过一两件事反映这个人某方面的品质,人做的事必须是具体的典型的,在叙事过程中,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进行描写。
四、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每个学生都从学会到会学出发,这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创新,是一个抽象概念,要充分利用作文课堂教学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光是题目新,还要内容新。在农村学校,学生经常写有一定“共性”的作文。例如,学生在写好人好事时,不外乎写拾东西上交,扶老人走,帮别人拿东西等。学生在小学六年的生活中,好人好事多着呢,但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其他的先进事迹很多,他们不知怎样写才有新意,教师要找突破口进行点拨,使学生知道怎样写才算创新,从而使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雏形。
五、培养学生多想多练,认真修改
作文,应该说是改好的而不是写好的。学生练笔时先编好提纲,然后把尽可能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初稿写完后指导学生利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农村学生家务事多,他们为了完成“交作文”这一任务,好不容易写完一篇作文,就不管作文的质量好坏。这时需要老师去督促才修改,他们惰性的、被动的心理是很常见的。所以需要教师把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即把老师逼学生修改转化为学生自愿修改。怎样才算修改好呢?修改时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修改,逐段逐句逐字修改。把与中心联系较少的内容删掉,把与中心有关的漏落的内容补上,尽量把长句变成短句,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恰当地运用一些好的句子或成语,就连标点符号都要进行推敲,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使内容更生动具体,语言表达得更流畅。
六、注重批阅及讲评
对学生的作文应认真的批阅及讲评,使之进行有效地训练。通过批阅和讲评,使学生作文从迷津走上清晰。小学生对自己习作的结果,多数是关心的。他们急于了解老师如何对其评价,有的问:“老师,我的作文怎么样?”“我已经修改过几次了!”面对学生的渴求,老师如果没有批改,那等于对学生的作文欲望浇了一瓢冷水,也许学生从此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在教学中常会碰到写作马虎、不写、不看或马虎应付的学生,在找他谈话时,他们却很坦率:“写了也没用, 反正老师又不批。”当然,有些老师也批评学生:“你要端正学习态度,作文是为老师写的吗?老师不批就不好好写?”这样的批评,似乎有理,实际毫无意义。一般来说,教师批改认真,学生写得也认真。反之学生哪来积极性呢?时间一久,倒成一种心理障碍。教师应认真批改,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在批改过程中,若全部精批细改也是不可能的,可改进方法,大作文详批,小作文简批,日记浏览。在评价作文时,凡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给满分,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评价不要求十全十美,要充分肯定,哪个词,哪句话,哪段写得好,哪个细节写得好,开头、结尾都可以讲评,使大面积学生得到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