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马 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附属中学马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自身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应从地理学科自身特点、地理教师自身发展、学生自身发展出发,使探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营造探究氛围、设计探究性演示,积极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途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自身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开展探究性教学,使之成为地理学科教师的常态化工作。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

  地理学科是一门集人文、政治、历史、数学、社会实践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非常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教学内容,就集合了人文、政治、历史等多学科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联系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人文知识、政治与历史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再如,旅游路线的选择、三峡工程的利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不仅涉及到人文、政治、历史学科,还涉及到数学的统计、社会实践等学科。初中地理学科自身学科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求教师主动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的自身成长的需要

  受中考政策的影响,一些地理教师缺乏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动力,也造成了自身成长受到了限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的新课程改革愈来愈向深层次发展,开放式的探究性问题必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中,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地理教师必须不断地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研究。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发展的需要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人口、资源、环境意识,还指出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除了识图与读图能力外,其它目标很难达到。而探究性学习重视探究的过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可以研究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民风民俗组”,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包括网络、图书、报刊、调查采访等)去解决问题,最后,在班内交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初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不喜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是喜欢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乐在其中”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发现并保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问题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我们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我们可以创设以下一组问题情境来使学生对比认识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企业的区位因素:1.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宝钢这样的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2.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3.从环境、资源、水源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 4.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5.如果你是世界某著名跨国钢铁公司的CEO,准备在中国再设立一个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可以设立在哪儿,理由有哪些?由于这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后又体现学以致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勇气,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讨论就成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地理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最有效的课堂探究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时教学目标设立讨论主题,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不能追求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力求每次讨论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是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达成共识,不苛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同时,每节课讨论的问题不应过多,选择最有价值的1-2个问题即可,否则可能导致每个问题的讨论都不能深入,浅尝辄止,也可能导致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很多时候,学生们的讨论热闹的很,可到总结表述地时候,并没有共同的结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小组的同伴不会倾听,着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学会倾听与表达在讨论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更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

  (三)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怎样判断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归根到底是根据学生的参与的成果来衡量的。而参与成果的取得,与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方式、参与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们只有改变被动学习、被动参与的状况,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预期性结果。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置探究的问题情境,构建探究的民主氛围。例如,在进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诱导性问题:“你知道‘井水不犯河水’这句谚语吗,在自然界井水与河水真的能两不相犯吗?”这样轻松、民主、欢乐的课掌氛围基本就形成了。在开放型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展开探究的活动,不要设框框,束缚学生的手脚,要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中辩驳,实现异中求同。不论哪一种探究性学习,都要通过老师创设的融洽探究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结果。

  (四)设计探究性演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有时候学生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获取,需要教师进行模拟性演示,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这样,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如采用地球仪、经纬网仪、日食与月食演示仪等,它们能生动、形象、直观地解决宏观世界难以感知的问题,同时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组问题,使学生从探究演示中进行自主探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于符合条件的演示,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演示,如果演示教具充足的话,更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组内演示,如果各组间的结论不一致,更应该让不同结论的小组进行班级演示实验,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演示所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当然,对于有些纯理论的宏观性演示,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设计好相关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演示,然后进行探究性讨论,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从而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总之,地理学科教师要深刻领会进行探究性教学的重大意义,积极借鉴已有的改革经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究,不断地提高自身进行探究性教学的能力。要想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应用好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桂花.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才智,2020(0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