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控策略研究
- 来源:前瞻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绵城市,内涝防控,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1 19:26
段亚平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由于人类频繁活动、水文以及气候变化异常等的作用下使我国一些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和灾损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的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为了有效防控城市内涝灾害,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并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有效措施。在本文中针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内涝防控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旨在提高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内涝防控;策略
在城镇化发展最初采取的是粗狂式的城市建设发展策略,地表硬化率不断增加,对原有的地表径流以及水文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加上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城市内涝灾害不断发生,对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水文地质差异很大,尤其是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一旦遇到极端降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导致严重的积水,引发严重的灾害。比如在2016 年武汉发生暴雨灾害,造成了22.65 亿元经济损失和14 人死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控灾害措施会对城市发展和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在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指明了思路,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研究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内涝防控策略对城市发展以及提高内涝防控能力起到重要的意义。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极端雨水天气带来的自然伤害方面有着良好的弹性,也就是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以及净水,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进行利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路面不再发热。同时,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协调水资源生态效应、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2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内涝防控策略
2.1 构建智慧海绵监测平台
为了提高城市内涝防控能力,应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海绵监测平台,对于水径流量,径流峰值以及径流污染等指标进行监测,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城镇应该加强水质监测。同时对于城市中土地面积产值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也应该利用海绵监测系统进行雨量监测,提高预警能,降低内涝灾害造成的影响。根据智慧海绵监测平台,由上至下,使市、镇、村以及社区多部门进行联动,构建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平台,并利用应急管理平台进行大数据运行发布、应急命令下达以及协助居民避难等,从而降低内涝灾害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控能力[2]。
2.2 加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完善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至关重要,应该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内涝灾害防控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提高防控能力。应该从区域和流域层面建立水环境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安全廊道以及划定三区三线控制城市生态格局,比如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河道以及湖泊的形成雨洪安全生态系统,增强城市雨洪调蓄的系统性。同时在进行城市绿地、城市排水防涝、道路规划等方面应该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还要对内涝灾害风险区进行划分,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区域进行评价,可以避开城市易涝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也能有效预防内涝灾害造成的危害。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逐步推进,保证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建立三级海绵排水防涝体系
为有效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控能力,需要建立三级海绵排水防涝体系,实现从源头减排、中途控制以及末端调蓄,从而降低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3]。首先是从源头减排,从根本上将内涝灾害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降低,可以使用LID 设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功能,并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不适宜程度以及内涝灾害风险程度较高地方实际情况,结合现状雨水管渠情况,进行地面竖向设计和地上竖向绿化方式实现源头把控。其次是中途控制,主要是管道排水、地表排水、水系统排水以及中途水量调节等,重点对内涝灾害风险较高的地方,完善大小排水系统,实现海绵城市排、蓄功能。如果是海绵城市建设不适宜的区域,可以通过现状排水管道系统和地面竖向设计排水结合的方式,主要进行“排”,完善地下和地上雨洪行泻通道,从而有效防止内涝灾害。最后是末端调蓄,主要是利用湿地、公园以及河道等系统,可以有效调节超标降雨导致的内涝灾害,对降雨进行蓄、用、排以及净,或者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适宜度较低的地区可以利用水系、植被以及洼地等进行雨洪调蓄。通过三级海绵排水防涝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内涝灾害,降低利尿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但是应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不适宜程度以及内涝灾害风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才能达到预期防控效果。
3 结语
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已经渗透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并且在内涝、水土流失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海绵城市研究比较晚,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大量实践表明,为有效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控能力应该构建海绵城市内涝防控体系,实现从源头上进行把控、中途控制以及末端调蓄,降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同时还应该积极构建智慧海绵监测平台,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提高内涝灾害监测防控水平,还要加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完善,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进行的工作任务,结合城市化发展情况不断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建超,谢水波.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与内涝风险性的内涝防控策略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08):60-67.
[2] 任建超,谢水波,刘慧,孙波.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控策略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11):35-38+105.
[3] 黄国如. 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辨析[J]. 中国防汛抗旱,2018,28(02):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