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新探索——以“公能史学馆”为例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教学,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30 16:01
杨丰瑞何良骥(重庆市南渝中学)
“环境育人,空间育人”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历史,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和完整的历史线索,为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重庆南渝中学创建了历史特色教室“公能史学馆”(以下称“史学馆”),通过创设新环境、新氛围,助力历史教学资源的提炼整合,为“双减”减负提质工作赋能增效。
一、史学馆的特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史学馆着力于培育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融合历史课程思政,让学生从思想深处树立“永远跟党走,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馆内“党史展区”,用图片、文字和文物模型陈列等多种方式,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学生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史学馆凸显“公能”精神,注重“公能”精神的践行。学校从创办伊始,就将爱国主义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用强大的精神感召、引导年轻人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做贡献。创始人张伯苓校长的“南开三问”,蕴含着最朴素最深厚的爱国情怀。
作为历史教学资源的拓展空间,史学馆是一个集展览、教学、论坛、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馆内“多媒体教室”可以同时容纳近四十名学生,多媒体、电教设备、实物操作间一应俱全,历史讨论会、小讲坛、小展览、录播现场、实操活动等,都可以在这里开展。
二、以史学馆为依托的课程开发探索
史学馆设于校内,为日常教学开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为了更好地挖掘史学馆的教学价值,教研组进行了诸多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探索。
开发人物资源,力求学史见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站在远处看着英雄人物,难以靠近历史的细微处,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汲取人格养分。初中生对历史的认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小说、影视剧等途径,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因此,我们以史学馆的各个展厅中的历史人物画像、照片为依托,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全方位认识历史人物。
开发文物资源,具象化体会历史。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史学馆购置了古今中外多个文物模型,按序排列于各展厅,并将其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使历史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带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了文化自信,提到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我们依托史学馆的陈列展出功能,开设实践课程陶瓷制作、石碑拓印等。让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感知、认识,进而认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思想观念。
三、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新探索的经验总结和展望
依托史学馆打造的历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参与课程的同学,90%以上都认为获得了新知,体会了快乐,丰富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为“双减”助力,为学校延时服务添色。“双减”要求中提到“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我们以史学馆为平台打造的教学课程,正是对“双减”要求深入领会后的落实,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提高初中历史学科地位,培养学科后备人才。通过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通过视听感知历史,通过实操触碰历史,改变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历史学科培养后备人才。
破解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的若干难题,实现初高中历史学科若干领域融合。因为学生认知和兴趣、初高中历史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区别,历史学科初高中真正融合存在较大困难。通过新课程资源的挖掘,创设新情景,开拓新阵地,为破解初中历史课堂局限,实现初高中历史学科若干领域的融合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很值得尝试的,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双减”“双新”政策的落地实施,也客观上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今后,我们还会沿着这条道路,秉持“科学”“精准”“有效”的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持续发力。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公能’史学馆的初中历史特色课程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K22YG10745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