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来源: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外阅读,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4 19:26
吴隆清 (贵州省锦屏县城关一)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越强,课外阅读的面就越广,接触语文教材的量就越多,吸收的营养就越丰富,形成的语文综合能力就越强。本文就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介绍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读物,自主确定课外阅读的方法,自主选择展示的成果等,引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 课外阅读;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 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数量是有限的,为了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者应努力将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因此,仅仅课堂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好处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影响。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好处,它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语文课本选入了各种体载的文章,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同一体裁的课文,入选的篇数不多,如何才能弥补这些课内的不足?那就是加强课外阅读。
二、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读物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龙混杂,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荐给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除了督促孩子阅读上级部门推荐的书籍之外,还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给小学生推荐一些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很多图书具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激发学生乐于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他们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指导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直接感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紧迫感。如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编童话;组织学生定期为学校或班级摘编报刊或自己办小报等,使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外阅读是学习、工作、生活迫切需要的。从而增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学生若是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社会意义,就会把读书当作一种高尚的享受,并且促使乐于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长久的保持。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现代教学论要求运用直接感知、间接感知的方式,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每天早读时轮流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汇报,定期举办班级朗诵会、故事会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看书内容要广泛,读书方法要多样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谈到,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强调了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获得丰富知识的道理。教师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不同文体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从教十几年,经验告诉我,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普遍偏低。学生没有掌握好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不善于读书的原因。因为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赖于科学和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为。因此,有必要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如:低年级儿童阅读时着重训练他们的“语感”。阅读到文字时,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思维)去理解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训练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系统化的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特点,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几种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一边读一边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必须有思维参与。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更深了。
2.边读边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体会几种方法。如,教给学生圈画法: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o)圈起来;把不理解的词用方框(口)框起来;把优美的词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文章中心句或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或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要求学生用统一的读书卡,指导学生把平时读书读报时摘录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填写好。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尝试批注,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3.编列提纲。这是把握文章的思路方法之一。近年来“思路教学”被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倡学生“善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章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的理解。编列提纲,就是理清思路并使之系统化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讲读课、阅读课内容、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学法指导:(1)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2)读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3)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先让学生懂得这类课文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然后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4)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方法。如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静态)及活动特点(动态);植物要抓住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过程等特点。(5)参观、游记之类的文章,要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这是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6)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这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色的特点。
总之,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云,浅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J].新课程学习:下,2011 (07).
[2]《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4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