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在供热节能领域的适用性研究
- 来源:热泵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压缩式,吸收式,节能领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11 09:39
热泵技术在供热节能领域应用广泛,回收低品位余热对外供热,节能效果显著。
余热回收领域应用的热泵有吸收式和压缩式两种。吸收式热泵采用高温热量驱动,与传统供热系统(热电厂、锅炉房等)的传热过程直接匹配,在传热温差较大的供热场景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压缩式热泵热泵采用电力驱动,驱动能源取用方便,在很多供热节能场景中也有合理的应用。
两种设备在供热节能领域有特定的适用范围,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使用吸收式热泵还是使用压缩式热泵?合集中的另一篇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原则性说明,本文继续在这个问题上,通过举例和计算进一步分析。
讨论吸收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在供热领域的适用性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评价两种技术的适用性?
我们在交流时,发现一个常见的对比误区:以热泵自身的供热成本来判断技术的适用性。
这种观点认为,压缩式热泵以高价的电驱动,COP高,供出热量中电的比例低,供热单价便宜;吸收式热泵以热驱动,虽然热能单价较低,但COP低,供出的热量中驱动热量比例高,供热单价高。特别是在压缩式热泵和燃气驱动的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对比中,容易得出压缩式热泵更适用的结论,计算过程如下:
(1)压缩式热泵的供热COP为5,对外供1GJ热量需要0.2GJ的电量驱动,即56kWh电量,按0.8元/kWh的电价计算,压缩式热泵的供热成本为44.8元/GJ。
(2)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供热COP为1.7,对外供1GJ热量需要0.6GJ驱动热量,即18Nm3的燃气,按3元/Nm3的燃气价格计算,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成本为54元/GJ。
(3)由此判断,压缩式热泵比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成本低,更适用。
这种判断方法是有问题的。该结论在某些场景下成立,在某些场景下并不成立。原因在于,供热的目标是满足热负荷需求,只以余热回收部分的经济性判断是不合理的,必须以余热回收项目对整体供热系统的成本影响作为判断标准。
在合集中的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吸收式热泵在余热量较少的场景中适用,压缩式热泵在余热量很大的场景中适用。下面以热负荷10MW的案例进行分析。
(1)余热量较少的场景:
例如余热量只有2MW,而外界需要供热10MW。压缩式热泵回收2MW热量,消耗电能0.5MW,输出热量2.5MW,剩余的7.5MW需要燃气锅炉补充;直燃型吸收式热泵回收2MW热量,消耗燃气3MW,输出热量5MW,剩余的5MW热量需要燃气锅炉补充。
两种供热方式的能量构成如下: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包含2MW余热,3MW驱动燃气,5MW锅炉燃气,即2MW余热和8MW燃气;压缩式热泵供热系统,包含2MW余热,0.5MW电能,7.5MW燃气。对比两种方式,压缩式热泵供热系统相当于用0.5MW的电能替代了0.5MW的燃气。
这样一来,经济性对比就由复杂的两种技术路线对比,变成了两种能源价格的对比。电能产生1GJ的热量,耗电277kWh,相当于221.6元/GJ;燃气产生1GJ的热量,耗气30Nm3,相当于90元/GJ。燃气的价格明显低于电价。
由此可见,在余热量较少的场景,使用吸收式热泵更合理。
(2)余热量较多的场景:
例如余热量有8MW,外界需要供热10MW。压缩式热泵回收8MW热量,消耗电能2MW,输出热量10MW;直燃型吸收式热泵只能回收4MW热量,消耗燃气6MW,输出热量10MW。
这种情况下,供热量中的高价能源比例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压缩式热泵的电能占供热量的20%,而吸收式热泵的燃气热量占供热量的60%。此时,不需要外部能量补充,以热泵供热量计算成本的方法就成立了,压缩式热泵的供热成本是44.8元/GJ,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成本是54元/GJ,压缩式热泵的成本更低,更适合这种场景。
从上面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已有的供热系统中,如热电厂、锅炉房等余热回收项目中,余热比例相对较低,吸收式热泵更合适,特别是使用更低价格的低品位热量驱动,如采暖抽汽、高温热水等,经济性更好;在新建的新能源供热系统中,如污水厂余热供热、数据中心余热供热等,供热面积小、热负荷低,余热相对比例大,压缩式热泵经济性更好。
上面的结论只是概括性的,供热现场千变万化,每个项目都面临着不同的边界条件,需要做针对性的对比分析。但是,经济性分析的核心原则在于,一定要以整体供热系统为目标,研究满足供热需求下的最佳方案。
压缩式热泵的应用中,还有一个优势,驱动电力可以采用绿色电力,降碳效果显著。但是,冬季采暖用电是否属于绿电,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文/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