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活化教学,幼儿园,数学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22 09:55
蓝艳红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鼓楼幼儿园 364300
【摘 要】 教育和人的生活以及成长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为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活教育这样的理论,同时也对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实际相脱离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生活化的理念,这样才可更贴近于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幼儿更好地去感受知识。文章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围绕幼儿园数学教育等具体情况,从生活化的理念出发,更好地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以此进行阐述并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幼儿园;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23)04-0014-02
数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由于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却是高度抽象的,所以学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富有挑战性。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情境化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让学习数学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过程,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因此寻找和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情境化,会使幼儿学习数学更加有效和有趣。其中,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数学情境的整合,让幼儿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提出数学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不是要生硬灌输数学知识,以免产生厌恶的负面心理。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是有用的,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幼儿园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内涵
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开发幼儿大脑,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启发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学会计数、运算和计量,让幼儿对图形、空间、时间等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比如,会读、写10以内的数字,明白数字表达的意义,数和数之间的差别,数的排列顺序,区分物体的大小、轻重、高低、宽窄、长短、粗细,辨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区分上下左右等方位,能明白早上、晚上、白天、黑夜、今天、明天等时间。有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计算能力、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期。早期的数学教育可以让他们初步认识数学,提升对数学的兴趣,避免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吃力、厌恶数学,并启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明白数学不只是简单的数数、看图、计算,而是要通过这些技能为孩子的逻辑能力、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让他们的大脑得到开发,学会思考、观察、分析、探索和创新。
2生活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策略
2.1源于生活内容,感知数学魅力
幼儿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书写概念的含义。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兴趣的事物、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为学习数学的素材,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联欢会”“过生日”这样的情境创设,这样会给幼儿错觉:数学都跟节日等特殊的日子有关。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其实还是不够贴近幼儿的生活,应该要跟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环形计数”(中班计数)活动中,结合幼儿每次玩了玩具都要收拾玩具的生活环节,教师设置了“送玩具回家”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产生的问题冲突中发现问题,引导其自主解决问题。首先投放不同的环形玩具,通过数玩具边缘图案的数量进行归类整理,由于还没教授环形计数的方法,在归类摆放时一些幼儿会因计数错误而将玩具送错,成果展示时小组间互相观察纠错,自然过渡到环形计数方法的学习(确定起点,按一定方向依次数数)。“按规律排序”(大班ABC创造模式)活动时,先搜集幼儿生活的幼儿园里(如班级、操场、大环境等)环境创设中两种颜色按规律排序的图案或物品,拍摄照片,取舍、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制作成影集课件供幼儿欣赏学习。“引导幼儿观察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有两种颜色按规律排序自然过渡到三种事物按规律排序的学习。玩具、环境布置是幼儿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接触的,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缩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距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更易于幼儿接受。数学是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出来,将事物的共性集中起来,具有抽象性,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实物琳琅满目,幼儿数学活动取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选材一定要注意材料的类比,选择典型的、科学性强的素材和操作材料,正向引导幼儿不断观察探索、思考总结,真正感受到新知形成的过程,才能更有助于数学知识经验的获取。
2.2把握活动契机,渗透数学教育
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和形象的。所以,在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去给幼儿创设出具体的情境,这样才能够吸引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有关数学部分的要求是让幼儿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具体的生活出发,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机会,让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在给幼儿分餐时,让幼儿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在让幼儿站队时,让幼儿正确地去识别空间方位和学习序数,如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序数:从左往右数,你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数,你又排在第几个。学习以客体为中心的序数:看看某某小朋友从左往右数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数又是排在第几个。接待的时候,能够让幼儿把晨检牌插在自己对应的号数上。笔者做过这样的活动:在活动区大家把玩具摆放得非常凌乱,要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问幼儿,你们每天把玩具弄得这样乱糟糟的,玩起来方便吗?幼儿觉得不好意思,试图去做点什么,低下了头。然后我又趁势问幼儿,那么咱们怎样把玩具摆放得整齐一些,拿起来更方便呢?大家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想办法怎样去摆放玩具,然后我去引导幼儿,咱们几个球呀?有几个小汽车呀?有几个洋娃娃呀?幼儿把班里的小汽车找来,把班里的球找来 ……我说,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知道怎么整理了吗?大家都点点头说,把一样的玩具放到一起。我说这样是不是拿起来非常的方便?他们都点点头。利用这种形式让他们掌握了数学里面的分类思想,能够更好地去帮助他们整理生活中的物品。类似地,班级的图书,超市的物品等也经过了幼儿的分类,变得整齐很多,使用起来也很方便。给幼儿创设出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幼儿参与进来,一点也不突兀,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并且应用起来。
2.3选择生活材料,激发活动兴趣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林菁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生活化有两个问题,从生活里面来,回到生活里面去。这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的认知是从操作具体的实物以后建立起来的。这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在幼儿学习数学时,通过动作以及实物对数有一个最初的理解。随后幼儿的理解水平在不断地提升,这时候具体的事物才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具体的事物变成能够替代事物的圆点、卡片等,最后才能够不通过任何具体的事物去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给幼儿准备的学习材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从真实的物品到真实的物品出来的剪切,然后的图画,最后落实到纸笔上。比如说废旧的材料:扣子、橡皮泥、豆子、花生壳、贝壳、树枝、小石子、树叶、瓶子等。可以让幼儿数豆子,分解花生壳,一个花生壳可以分解成两半等。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我们让幼儿制作糖果、包子等,建立一个小小超市,然后带着幼儿在超市里面模仿购物。我们选择了一名幼儿园幼儿当售货员,其他一些幼儿去买东西。一个幼儿想买一杯酸奶,于是他问售货员酸奶多少钱?售货员说3块钱,这时候这名幼儿递给了售货员10块钱和一杯酸奶,说我想要一杯酸奶,售货员说还有其他的吗?都没有人说没有了,售货员想了又想,一杯酸奶3块钱,顾客给了10块钱,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于是找给了这名顾客7块钱。这样,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在让他们买卖东西的过程中,可以学会10以内数的运算。在幼儿学习数学,是建立数学概念的最初的阶段,这时候要带领幼儿通过手去操作、去探索。这一阶段是不能跳过的,利用真实的具体的物体可以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而这些物品完全可以在生活当中得到。
3结语
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将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高效整合,幼儿在感性经验和兴趣中学习数学,使数学集体活动不再枯燥,不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推波助澜,而且在操作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新知识。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情境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整合,不仅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也是对《指南》的再次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敏.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与游戏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6):74-77.
[2] 王建连.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J].中外交流,2021,28(1):352-353.
[3] 曹莉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与游戏化浅谈[J].才智,2020(12):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