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并举:让园本课程更适宜

  • 来源:中础
  • 关键字:园本,课程,适宜
  •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8

  王西宁

  陕西省蒲城县第三幼儿园 715500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于幼儿园,“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课程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要不断地提升其适宜性。近年来,我园主要对课程实施与评价进行了探究,逐渐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一、破“成人立场”,立“儿童立场”

  “成人立场”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更多地“想在前、做在前”,缺乏对幼儿行为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解读,这种“成人立场”下的安排和组织,是为了成人发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对儿童的教育要想富有成效,一定要基于对儿童的研究,要从儿童本身的需要和特点出发。因此,我们倡导“观察在先”,先观察幼儿的行为,再针对幼儿的问题、经验和兴趣进行解读,从而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实施课程。如:在开展《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幼儿园里的秋天,除了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变黄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外,墙角的瓢虫也吸引了大批孩子驻足观察,老师抓住这一有利的教育契机,及时给予幼儿支持,生发了主题课程《你好,瓢虫》,通过系列活动,使幼儿掌握了有关瓢虫的知识,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具有初步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幼儿是课程服务的对象,也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参与者。无论是课例的开发,还是活动的组织、延伸与拓展,我们都应该回归儿童立场。

  又如,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幼儿园里的树很感兴趣,老师们将其融入班级的课程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做,《树木身份证》班本课程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通过调查表、统计表、大树写真、制作身份证等活动对班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照顾和保护班树的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孩子们还将树叶、树枝、树干等材料投入在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幼儿自主在树叶上画画、粘贴材料,用树枝拼拼搭搭,比长短、粗细等,在游戏的过程中想象与创造,发现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活动幼儿参与性高,大大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破“空间固定”,立“空间自主”

  这里的“空间”,一是指活动室内外的整体布局。以前,桌、椅、床等各班都是统一摆放,形式大同小异。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这样做对老师的工作、课程实施都有影响,如: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统一的空间布置不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随后,我们鼓励老师打破这种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既做到动静分离,又能根据课程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在课程《我们和飞机的那些事》中,幼儿从了解飞机的诞生开始,逐步转入“飞机怎么在天上飞、客机里都有哪些人、主要干什么”等的探索,从全班幼儿对飞机感兴趣,到大部分幼儿转入对机场、飞机上的人员感兴趣,老师逐步调整区域划分,设置安检处、候机厅、机舱、驾驶室等,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探索及体验需求。“空间”的第二层含义是抽象意义上的空间,即教师和幼儿共同确立课程愿景,允许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目标。如在《有趣的蛋》主题活动中,幼儿商量为小鸡做窝,有的用纸盒装饰,有的用纸箱和硬纸板搭建,有的用积木搭建,有的让后勤老师在饲养角做铁笼子等,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并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为他们提供自由创想的空间,将想法变成现实。

  三、破“资源单一”,立“活用资源”

  课程建设初,老师们的资源意识淡薄,还停留在利用教参进行集体活动的状态,有时也只是上网搜索照片、视频。《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敏感地呼应幼儿千差万别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我们结合蒲城县域资源,通过集自然资源、收材料资源、借家长资源、引人文资源、融信息资源的方式,立足儿童本位,因地制宜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和开发。在非遗课程《 “馍”力百变》中,为了让幼儿了解蒲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面花的制作技艺,萌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特邀请蒲城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四民老师来园展示、指导,幼儿通过“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展一展”等循序渐进地了解蒲城“馍”文化。班本课程《一枚党徽引发的故事》中,有效利用将相故里的文化资源,老师、家长带领孩子参观了王鼎、杨虎城、林则徐纪念馆,家园携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幼儿打好底色,这样的教育更亲切、更有感染力。

  四、破“结果评价”,立“过程评价”

  受诸多因素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这种评价方式不变,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评估指南》强调要注重过程评价,聚焦班级观察。教育评估不是简单的资料呈现,而是要走进教育现场,才能让教育评估更真实、更有效。以区域活动为例,活动开始时,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按计划选择区域、同伴、材料,主动进行交流、寻求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了解分析幼儿,适时适度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帮助,实施指导,合理评价。评价主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情况、发展目标、社会性发展、规则意识等方面进行;活动结束后,主要从收纳整理、完成作品情况进行评价。

  课程优化是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我们建立了课程审议制度,教师通过激烈的研讨与碰撞,通过多元化实践,不断地研究儿童、研究资源,在有“破”有“立”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儿童、活用资源、支持儿童的喜悦。优化后的课程更加适宜,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