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由的阅读培养自由的创造力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培养,自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7 19:58
刘耀辉:请翟校长谈谈,如何理解阅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
翟小宁:阅读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阅读,我们不可能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创造。阅读,读什么?一定要读经典,要文理兼读。每个孩子的个性禀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逻辑好,有的孩子数理逻辑好,有的孩子运动能力强,我们要承认这些差异性,要发现孩子的潜质,这个潜质是在尊重孩子的过程中发现的。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和禀赋,因为创造力不仅仅是科技的创造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创造力。
发现孩子的禀赋和特长后,怎样鼓励他?要给他找一些书来看,同时要让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到一些大学或者科学院的实验室去做实验,不一定做出什么成果,但可以让他体验,这个过程很重要。读书的范围应该广泛来理解,读纸质的书是一种读,读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读,到科技馆去也是一种读,在生活中感悟也是一种读。总的来说,这种“读”应该是自由的、自主的、自在的,不要加任何条条框框,只有自由地读书才能培养自由的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还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写在书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要让孩子有一种敢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不要把书读死了,要把书读活。怎么读活呢?要引导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自主研究的精神,有批判思维,这样才能造就有创造力的孩子。
刘耀辉:谢谢翟校长,您后半部分的阐述,让我想起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著名导师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纪念碑上所说的那10个字,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我们培养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要时时牢记这10个字。
下面想向王校长提问,海信学校在以阅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王永祥:说到阅读,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个,才能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语文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明确了这四点,在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想象拓展的能力。从思维的角度,有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其中,质疑怀疑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文学没有定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模式给学生确定的文学形象。
文学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每个人对于文学的趣味不一样,不能加以限制。而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一种联想、想象的能力,老师要学会放手,不能以师者之尊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青少年儿童是最具有丰富想象的群体,我们就通过教师引读和学生彼此间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刘耀辉:王校长,我非常认同您的提法,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下面我要向刘校长提问,刘校长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校长,因为她始终在身体力行地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而且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我想问刘校长的是,枣山小学已经建成了名牌书香校园,下一步将通过哪些举措把这个牌子擦得更亮?
刘岩林:翟校长、王校长和我分别来自高中、初中和小学,我们三位语文人,都在通过语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刚才聆听了翟校长对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阐述,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如果谈到怎么样在打造书香校园上做更多工作的话,我觉得应该把阅读和创造力非常好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为家庭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
刘耀辉:接下来要向梁总编辑提问,您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出版人,在您眼里,优质的青少年读物有哪些特点?
梁唯:优秀的教育和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所承载的功能是一样的,简单说有这样几点:一是导向正确,能给孩子正向的人生激励、精神激励;二是能让孩子长见识,让孩子对陌生世界产生思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知识准确、严谨;四是形式上更新颖,被更多孩子接受。
青岛出版社前些年做了一套图书名叫《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我们设计这个选题,是因为孩子有需要、社会有需要。党史是一门非常严肃的学科,涉及很多人物、事件,在编辑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做得非常辛苦,但是这本书收获了很好的反响,获得了6项国家级大奖,发行量超过200万册。
另外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系列图书也比较成功,“少年读”系列以当代的视角以及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对经典进行重构。这个系列当中最成功的是《少年读史记》,这套书曾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前几天又入选了当当网成立24周年所评选出的“24年24书”超级畅销书单。这套书之后,青岛出版社又出了《少年读三国》《少年读水浒》《少年读西游记》《少年读论语》等。
刘耀辉:优秀的出版人,往往具备敏锐捕捉市场的能力,祝愿梁总编辑带领团队,为教育界、为孩子们奉献更多好的精神食粮,谢谢。
下面向两位家长代表王娟女士和刘源先生提问,作为青岛的家长,您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方面,做过哪些尝试?
王娟:我家有一面书墙,但孩子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孩子今年七岁,跟书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会过来拿掉我的书让我陪伴玩耍。第二个阶段,孩子会好奇我在读什么书,我会尽量选择带图片的书,比如中国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之类的,他过来一起看的时候会问我很多问题,由此就逐渐对一些国内国外的书法家和画家有了最初的认识,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第三个阶段,孩子会在书架上找一本书让我读来听。我最近和他一起读的书是《万物的哲学》,讲生命的起源,共读中带着他一起思考,看着他的思考力一点点上升,整个过程中我也很受益。
我心中有一句话:其实我们不能讲去教育孩子,而是去养育和观养孩子,指的是观察孩子、真正看见孩子。把自己作为孩子的脚手架,帮他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又想到最近看的另一本书,是金惟纯先生写的《人生只有一件事》,这本书告诉读者要把自己活好。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是孩子喜欢跟你在一起,第二是孩子希望成为你,所以养育的本身是一定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内成长,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和我的家庭以及我养育孩子的思考。
刘源:作为家长,怎么带领孩子阅读?我有三个层面粗浅的认识。
第一是蹲下来。我常常跟我的爱人交流,怎么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怎么用孩子的视角去阅读?因为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很久不用孩子的高度、不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了。我们看到大海、高山、鲜花、草坪是什么感觉?孩子们又是什么感觉?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管是在公园里游玩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我都会蹲下来,感受孩子的感觉。读书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并不喜欢坐在书桌上读,经常是趴在地上读书,我也会与孩子一起趴在地上读。
第二是不扫兴,不扫孩子读书的兴,不扫孩子干一切事情的兴,十足的鼓励,静静的引导。
第三是好玩,孩子的天性是玩,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玩玩具是玩、看电视是玩,那么读书是不是玩?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是不是玩?看一幅美术作品是不是玩?听音乐是不是玩?都叫玩,所以说要好玩。孔子说自己读《易经》的时候有个感受,叫作“玩索而有得”,也就是说,读书的最大乐趣,包括人生的最大乐趣,最终就是一个字“玩”,在玩中学到东西,在玩中体验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