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
当你忽然打了一个瞌睡的时候,其实可能已经小睡了几秒,这就是微睡眠。
在有点儿困的情况下,你可能觉得你一直醒着,不过“出神”了几秒,或者是忽然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没有了反应,可能就是微睡眠的一种体现。脑科学家则将微睡眠定义为在脑电图(EEG)中,一种在睡觉时常出现的θ 波取代了清醒时的α波的状态。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暂时的睡眠状态。
激素也会对微睡眠产生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促进清醒,减少微睡眠的发生;而疲惫时产生的腺苷则会让你更容易陷入一种无知觉的小睡状态。
对于人类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睡眠状态,因为很多时候,微睡眠都和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2016 年英国曾发生的一起电车脱轨事件中,调查部门就发现司机可能在驾驶的过程中打了个盹,所以没有及时减速。另外,调查发现微睡眠也会降低打工人的生产力,让大家更容易缺勤。
不过,对于南极洲的帽带企鹅来说,微睡眠则是为了守护企鹅宝宝的安全。对圈养的企鹅来说,它们会“安静”42 秒左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睡了一觉。而在特定的繁殖期,企鹅可以一个月不睡觉,仅靠“微睡眠”来生活。
研究者在14 只企鹅身上安装监测身体活动、心跳以及EEG(脑电图)的传感器,记录它们的活动状态。结果发现帽带企鹅可以一整天不睡觉,不管是站着或游泳时,它们都可以闭眼打个几秒的瞌睡,每次打瞌睡的时间只有4 秒左右,而这种微睡眠居然能为它们补足每天11 小时的睡眠。也就是说,企鹅每天靠打瞌睡数千次就可以一边睡觉一边不睡觉了。
这是因为,每年帽带企鹅都会经历一个多月的“养娃季节”。他们会用石头造一个圆形的巢穴,产下企鹅蛋并孵化它。而孵出来的企鹅宝宝则会在巢穴里生长20 ~ 30 天,然后进入小企鹅“托儿所”,再过一个月就能出海了。这时一对企鹅父母需要轮流兼顾带娃和找吃的两项任务,每隔约22 小时轮换一次。
然而,养育孩子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贼鸥、巨型海燕和海豹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偷蛋者,也可能会捕食企鹅宝宝。据统计,每年海豹都会让帽带企鹅种群数量减少5% ~ 20%。为了守住孩子,帽带企鹅父母就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来保持警惕。而在这个过程中,微睡眠就承担了补觉的任务。研究者还监测到,中午前后,企鹅的睡眠深度略有增加,可能是因为中午捕食者出现的风险要更低一些。
事实上,动物界的睡眠模式极富多样性。比如,大象每天只会一动不动地站着睡2 个小时左右,每隔三四天才会躺下睡觉一次。澳洲袋鼩则会逮到机会就“一动不动”,睡一小觉,每天会睡数百次。
而鸟类和水生动物的生活也很有挑战性,为此进化出了更为复杂的睡眠,比如只用半只脑袋睡觉的鲸鱼和海豚,边飞边睡的军舰鸟。虎鲸也同样面对着养娃的难题,研究发现,怀孕的虎鲸每天都会静止在海面上漂浮,睡够5 ~ 8 小时,但生了虎鲸宝宝后,虎鲸妈妈会牺牲睡眠时间,花更多时间在小虎鲸身边游动。
温度也会影响睡眠状态。一些鸟类冬季睡得更长了,而温度变化还会让灵长动物的睡眠也变得断断续续。
不过,就算是边飞边睡的军舰鸟,在长途飞行回到巢穴时,它们依然会大补一觉,用每天睡13小时的方法来“储存”睡眠。
但在此项研究中,帽带企鹅却只靠打瞌睡度日,这样真的不会造成睡眠不足吗?
一种说法认为,这可能只是帽带企鹅的一种短期策略。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猜想,传统的关于睡眠的观点可能会被打破。一边睡觉一边保持清醒,可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牛津大学的一位睡眠生理学家就提出一种理论:环境会改变我们的睡眠行为。比如,如果一只鸟需要保持更加清醒和警惕,这是很累的,很消耗鸟的精力,因此它们随后也会睡得更深。
所以有时候,保持半睡半醒,也未尝不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
比如每周一早上的我。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有删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