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优化路径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语文,教学,优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13 17:15
黄 慧
“教学做合一”,对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中职语文课为例,从整合关系、强化阅读体验、以“做”促学、把“做”落到实处等角度,结合案例研究,对中职语文教学路径进行优化与创新,让学生在中职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把“教学做”当成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在当今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意义深远。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做”这三者相互联系,协同作用。
1 “教学做合一”的来源与发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的教学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做合一”有三重内涵:首先,“教学做合一”,重视“做”。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做上学”“做上教”“在劳力上劳心”的“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再次,“教学做合一”是“以事为中心”的教育法,“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因此“教学做合一”,要围绕事件开展,联系实际生活,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相辅相成。
在我国古代,“教学做合一”思想已有了理论渊源。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荀子、墨子等对此就有过精到的见解。孔子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要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荀子“闻见知行”的思想,也认为实践是追寻真理的有效途径。墨子从三个方面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即闻知、说知和亲知。这些都是“行是知之始”思想的雏形。之后,众多的教育者们将这一理念根植于内心深处,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明代的王阳明也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曾不止一次强调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知和行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活动。在国外,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使得儿童能够自主地获得知识供给,健康成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仅继承了杜威的思想,也发展了他的思想,也是对杜威思想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唯物主义论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指出实践才能出真知。
2 “教学做合一”的应用现状
2.1 “教”的过程重教授轻实践
大多数中职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都有“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但部分教师未能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做”上。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据老师讲,学生听,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比较重视知识的获取、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是并未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实践环节,学生之间缺少小组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的有效生成比较匮乏,也就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此外,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较为片面,他们将教学过程当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偏重知识获得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交流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2 “学”的状态较为被动
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促使中职语文教学逐步形成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突显,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实施中,仍然不乏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
部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教学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清冷,小组讨论不多,教学环节也未能从学生视角设置,加上教学形式单一,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没能够得到充分体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状态较为被动。甚至有很多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死记硬背,单纯地认为语文学科根本不需要去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提分效果差,见效较慢。这其实就完全丧失了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的功能。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审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塑造难免会事倍功半,抑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我们依然要重视“做”的作用,“做”的环节具备无限的提升空间,教师可以优化这一环节,将“教”与“学”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
2.3 “做”的落定不够实
部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虽站在师生平等的角色中对话,但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仍然是以教师的认知为主,尚未能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也会针对某一语文训练点,设置主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该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并未设置总结迁移环节,以致学生缺乏自我反思与成长。
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倾向于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去主动探究知识。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演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兴趣。但是,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指向性不够明确,连贯性不强,缺乏螺旋向上的整体性。如老师在梳理教材后,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练笔创作活动,把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课堂很“热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后续的实践安排又是怎样,课文学习活动逐渐沦为汲取他人认知与写作经验的媒介。
3 “教学做合一”的优化策略
3.1 整合“教”“学”“做”关系,强化阅读体验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对文本主题多元化解读和深入挖掘,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为了扭转以往的那种“死记硬背、照搬书本”的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创新力,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获取新知识。
(1)优化教学板块,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中职语文教师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变“教教材”为“以教材为例”,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变“读过教过”为“积累感悟”等方法落实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素养。应坚持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板块,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环节。
例如,在教学《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这篇课文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引入课堂所需案例,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师在仔细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结合作者论证观点选择材料制作成微视频,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系列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来增强文章论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学生对作者观点、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继续为学生营造新的生活化语文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新的学习场域中,学生以现有的理解为基础,深度探究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次,为学生构建实践场域,学习模仿课文中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口头论述,也可以是书面写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2)“以语化人,以文育人”,深度挖掘文本思政元素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尊重学科内容特色,充分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科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语文课程中的“育人”,不是脱离课文、课堂的“说教”,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过程中,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自主实践中进行。这个语文育人功能,也正是中职语文课标里强调的立德树人,培养爱本国语言,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中职语文课本有篇戴望舒的《寻梦者》,诗歌展现了诗人追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学生读了之后深感受到启发,谈个人感受时说,“诗人们寻梦都会遇到艰难,内心都曾经彷徨过,更何况我们呢?我们也要勇敢地去追梦圆梦”。此时,老师抓住学生资源,与学生分享为诗人赢得“雨巷诗人”美誉的《雨巷》,诗中不仅有懵懂追求爱情时的迷惘,更有伴随革命失败之后的幻灭痛苦又迷茫朦胧的希望。可以拓展阅读戴望舒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在读到诗人深植于内心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深情时,不禁引起共鸣——他真的在执着追寻梦想呀!学生的这些感悟,正是思想层面上的文化涵养!这追求梦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思想,深植于内心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上学生悟到生命的多姿多彩,发散到自己不惧学习过程中的痛苦,也算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弘扬吧。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先辈,深化学生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的认识,感受革命烈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加强国志、报国情的情感认同。
3.2 以“做”促学,把“做”落到实处
(1)以文本目标为导向,优化“做”的过程
为了提升“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实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目标为导向,设计“做”的过程,并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做”的过程,并对“做”的具体方式提出建议,从而促使“教”与“学”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相互作用,“做”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亡人逸事》时,教师抛出问题,“在这段旧式婚姻中,妻子是幸福的吗”,并设置选择题,预设有妻子是幸福的和有妻子是不幸福的两种答案,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答。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情感认知不一,学生对这篇主题的接受与选答会有差异。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学习探讨文章主旨,帮助学生为“做”打好基础,从而优化“做”的过程,提高“做”的成效。确实,“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构建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且实现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目的”。教师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设计“做”的方式,并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组从文本意象解读中深度学习,抓住“雨”这个意象。另一组在情感梳理的过程中深度学习。最后,教师观察学生对“做”的参与过程、状态,了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个人认知与观点,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总结性,以便引导学生对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升华,从中获得语文知识的丰富与思想体系的完善。
(2)打造第二课堂,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课堂是培养中职生思想素质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构建,并在其中有效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促使学生将课外实践作为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实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习、思想体系构建的统一,并借此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选取《大国工匠》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确定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与主题。课堂集体讨论以“身边的工匠精神”为主题,确定课外活动方式,提出写作主题,确定应用文写作比赛的具体流程和主题,小组讨论主要是对不同的写作主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一次既有输入也有输出的交流经验、共享知识的过程,“做”落到了实处,效果显著。还可以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以毕业生的身份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里填写自我鉴定,向用人单位投递求职信,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一年后向人事部门递交转正申请书,以生病为由写请假条,按领导的指示给下属发通知,代表本部门向主管上级机关请示工作,年初写计划,年末写总结,当学生明确写作训练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时,写作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此外,将“教学做合一”理念应用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时,要合理创新教学评价实施方式,提升其对教学优化与创新的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倾向于对具体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效果的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做中把间接知识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在做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学”“做”的合一。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发现“教学做合一”模式构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发现教学创新的新方向。其次,教师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对教、学、做三者及其统一性的评价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完善教、学、做环节,提升教的成效,帮助学生达成学的目的。
总之,“教学做合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应用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统筹“教”“学” “做”的关系,以“做”促学,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文化艺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