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小学生智力的策略--灵感的激发

  邱云海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小学校618118)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22)10-0016-02

  灵感是英文ins-pir-ati-on的音译。原是吸进吸气,古代西方哲人认为,顿悟是在精神吸入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故引申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获得意外成果的状况。灵感在科学和艺术思维中都是常见现象。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展飞跃的心理现象。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大致道出了灵感的内在轨迹。这就是说,灵感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却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文艺家(或科学家)在集中注意力思考某一问题,长久没有结果,精神放松时,由于某事物的触发,突然而成就了灵感。所以灵感往往表现为一种百思不解却豁然开朗的“顿悟”。

  我的理解是:灵感是以触景生情、敏捷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时候灵感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理现象。我单从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理解是小学生对应用题的心理感应、机制反应。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人们也会有灵感,小学生也是一样。既然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激发小学生的灵感。我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了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灵感,有了灵感就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很快找到解题的感觉和方法。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我通过长期实践受益非浅。具体做法如下:

  1联系生活经验激发灵感

  儿童理解应用题,常常从题目提供的事件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认识和理解,题目脱离生活实践会造成解题的困难,甚至无法解答。认识应用题儿童凭借生活经验,对应用题有一个感知过程,这种感知有动作感知、图形感知、语言感知等。学生在联系到生活经验就会找到解法,但说不清算理,我认为这就是学生的灵感,学生有了这种灵感再加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能顺利的解答应用题了。

  2调整题目叙述顺序来激发学生灵感

  题目的叙述顺序可以影响题目的难度,调整题目的叙述顺序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通常有:a.把逆向叙述改为顺向叙述。b.把习惯上不一致的“倒述”、“插述”改为习惯上的“顺述”。c.按分析数量关系或列式需要的顺序、调整题目中条件出现的顺序或通变结构中一个条件的再次出现等。这样学生思维就会灵敏快捷,减少解题时间。

  3条件与问题鲜明化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应用题不能没有情节,认识情节有助于理解应用题,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主要是根椐条件、问题,因而在结合情节,从整体上认识应用题,不能过分纠缠在情节上,尽快排除情节对数量关系的干扰,迅速从全部结构中将条件与问题分离出来,将题目“浓缩”成条件与问题,学生会很快有解题思路。

  4分析与综合配合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部分到整体,是从题中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入手,分析思维是从整体到部分,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两者是两种相反的思维途径,由于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直接相关”这一原则,这是共同之处。而综合思维的两个直接相关的条件是已知的,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的条件有一个甚致两个是未知的,这是两种思维的不同之处因而,分析与综合常常是相互参照、相互依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5想象与假设配合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某些难度较大的复合应用题,有的思维是双向的,儿童有时出现“卡壳”的现象,有时出现“跳跃”的现象,就需要想象或假设,以便及时“搭桥、沟通”。如鸡兔同笼用假设,如有些几何题可以添辅助线来理解,应用多媒体进行平移、旋转等。

  6思路与板式配合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一般来说,分析数量关系行成解题思路是在解题列式之前,但在复合应用题中特别是在抽象应用题中,形成解题思路与列出算式常常配合使用,两者不仅是不可分的,即是思路落在算式上,通过算式来体现思路,能反映知与求的转化关系,把间接关系转化为直接关系。因而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压缩思维过程,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能力。

  7解答与验算配合激发学生的灵感

  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恰当的应用验算可以确定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如何调整修改等。验算不仅可以用于解题之后也可以恰当的应用于解题之中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激发学生的灵感是不够的,还要严格地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包括书写过程和非书写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