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与研究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学校,社区体育,融合互动
  • 发布时间:2024-05-18 11:50

  赵双成

  (上海市闵行广播电视大学,上海 200010)

  [摘要] 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与社区密切合作,扎扎实实开展每一项活动,并在系列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关系,扩展了学校的开放程度。以体育为纽带,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向社区的全面融合。

  [关键词] 学校;社区体育;融合互动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内,开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与研究,是闵行四中在“区域性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原创性的实验研究。在华东师大、上海体育学院专家们的指导下,课题组以“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体育理论”和“终身体育的理论”为支撑,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构建多元的、多层的融合互动,资源共享,把学校体育送到社区和家庭,把社区体育引进校园。从体育活动的相互交流到体育精神的相互影响,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共同提升。加快“让学校回归社区”的进程,创建和形成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摸索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方案,是本研究的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及认识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教育要求。查阅了相关的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体育理论等文献书籍资料和最新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2 实验研究法

  2002年7月至今,以闵行第四中学和所在的江川社区为实验对象,组织开展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与研究”。并根据建立互动的组织机构、实践形式(包括学校街道的共同活动、社区体育进校门、学校体育带回家的亲子型体育活动)、学校工会

  和居委会的互动等设计了研究方案。

  2.3 问卷调查法

  2005年1月对江川社区11个居委会和俱乐部6

  家会员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涉及6所中小学)进行了实验结果的抽样调查。其中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为96.9%;对社区

  居民发放问卷调查275份,收回有效问卷265份,回收率为96.4%(其中包括中青年90份,有效87份,有效率97%;中老年95份,有效90份,有效率95%;老年90份,有效88份,有效率98%)。2.4 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理论认识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改革,已到制度突破时”一文指出:“传统的‘社区与中小学互动’,主要是在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持;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中小学互动’,开始由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持,发展到影响对方制度层面的问题,通过外因导致对方的内因起作用,引起对方质的层面即制度层面的变化。”我们试图把这种质的转变称之为文化意义上的互动,是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有机渗透和共生共长,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我们用三句话来概括现代学校与社区的新型关系,即由单向走向互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分散走向融合。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理论”提出了学校体育向社区、家庭有效延伸的新理念。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应更加关注和提升体育的教育性,使“健身”和“健心”相统一,不断促进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应打破学校体育的藩篱,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这也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体能,更要培育热爱体育的品质和道德精神;不仅面向学生,而且面向家长、社区的各类人群,同时也面向学校自身。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必须有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并在互动融合中生成新资源的集聚和效能扩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的多样性、覆盖的广泛性、活动的有效性、文化的渗透性。学校与社区的文化的渗透性它是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内,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实现学校回归社区的探索性实践。因此学校不是唯一主体,它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明确了社区(家庭)的主体地位,两者积极配合必然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从学生到社区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为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必然产生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即学校回归社区,社区渗透学校,促进了社区和学校文化的共同提升。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综合功能,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传播体育文化,培育体育道德,改善人际关系等等,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是以社区、家庭、学校一体化体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又以此为基础而拓展的一项创新性实践。

  3.2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研究

  第一,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从人力资源上来看,学校的专业性比较强,集中在球类、田径、体操方面。社区则群众性比较强,几乎覆盖了健身类的所有项目,这种差异就是互补的空间。从场馆资源上来看,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集中,适合组织大型活动,集中在球类与田径方面,社区则相对分散,分布较广,遍及所属11个居委会,游泳馆,跆拳馆是学校所没有的。可见,学校与社区都具备了体育融合互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场馆资源的基础性条件。

  第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现状调查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从各个侧面研究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优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及体育习惯的养成、人与人的理解和沟通及社会性的培养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学校回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方向。表3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余时间活动主要安排是看书,做作业,看电视是学生主要的课余休息方式,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少数还有利用课余时间打游戏机,令人担忧。这些更说明丰富课余生活、充实课余活动内容的重要性。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社区组织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羽毛球、乒乓球、放风筝列居前三位。原因是这些项目对体能技术要求不高,娱乐性较强。学生对跆拳道的选择人数占45%,列居第四位。这是因为学生受时尚的影响流行得较快。但长时间保持练习和钻研的学生则不多。此外,学生对长跑项目感兴趣程度列居第8位。这些项目动作单调,缺乏娱乐性,但对体能要求较高,可能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中长期坚持的较少,大多数为偶尔练习。在选择项目中以跳绳最普遍,占93%,其次是社区健身器材,占91%,选择人数最少的是打球,占13%。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需要学校场馆开放、专业老师的指导,并且要有活动项目。特别是在节假日对此需要更为显著。表6 学生课余时间对学校场馆、指导老师、活动项目要求统计表从表7中可以看出,社区中青年参加羽毛球较多占62%,其次是乒乓球占56%;中老年参加健美操较多占64%,其次是腰鼓占59%;老年人参加腰鼓较多占63%,其次是健美操占58%。说明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育项目要求。并且在表8中也可看到,中青年、中老年、老年需要场馆开放的各占75%、82%、86%。要求场馆开放时间1小时/天的中青年人数占84%,列居首位;要求开放2小时/天的中老年人数占60%,列居首位,而老年人数占55%,列居二位,这说明各年龄段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体育场馆的开放,并且每天场馆开放有1小时的保证。社区在这方面是难以满足的,而学校的场馆资源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3.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展开

  第一,建立组织机构、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纳入学校社区联席会议的议程。在学期初的学校社区联席会议上,由课题组提出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双方共同执行。联席会议作为决策机构,不仅要负责决策,还要为活动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了保证体育健身活动的有序展开,我们把学校体育教研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街道文化馆、社区体育协会列为执行共同体,由各单位负责人组成校体育与社区融合互动工作组,分项目实施联席会议制订的工作计划。根据学校与社区的不同特点,我们试图构建多元的多层的互动形式,既有学校和街道组织的大型集中的活动,也有执行共同体结对组织的单项活动,还有楼组之间、家庭之间的小型活动,做到集中与分散的结合,健身与健心的结合,娱乐与竞赛的结合,通过不同系列、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调适人群关系,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第二,确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模式。

  ①由学校街道共同组织的体育活动,特点是大型、综合、集中。5月上旬学校社区田径运动会。集中在学校举办,项目有跳高、跳远、标枪、100m、400m、800m、1500m、4×100m接力,同学们与居民(家长)同场竞技,分类打分,现场气氛和积极性与过去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迥然不同。8月中旬,为学校社区球类活动周,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前两项在学校举行,羽毛球、乒乓球先分散后集中(先在基层选拔预赛,后在学校决赛)。12月中旬为学校社区健身大会,主要活动集中在学校,主要项目有团体操表演,放风筝、踢键子、跳绳、拔河、抽陀螺、滚铁圈、三毛球等群众性健身类活动。

  ②由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组织的“社区体育进校门”系列活动。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由六所中小学为会员单位组建的综合性的体育社团组织,在学校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根据各校的需要,与社区体育组织广泛沟通,引进社区体育项目,既解决社区体育组织难以解决的场馆问题,又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闵行四中,太极拳操进校门。红旗地区的太极拳操队晨练苦无场地,走进校园,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带动了校园师生的晨练。双休日,日、韩棒球队进校门,与学校棒球队挥棒竞技,提高运动水平。在昆阳小学,社区围棋爱好者进校门,或在棋室组织比赛,或在棋室指导小棋手打谱。同学们多了指导老师,棋力长进也比过去快。在丽江小学,社区集邮协会进校门。为丽江小学的集邮锦上添花。社区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健身项目也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推荐下,走进了校门,如放风筝、抖空竹、筷子操、踩高跷等,特别是筷子操是马桥地区的民间体育的代表,获得过国内外大奖,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不失时机进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③由学校体育教研室组织的亲子型体育活动,形成“学校体育带回家”系列。学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各个层面的体育活动中,他们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带回家”系列,就是他们在认真研究一、二期课改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家庭环境的特点而设计的亲子型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走出校门。有关系列活动内容如下:◇健美类一组(燕式平衡、仰卧起坐、对墙倒立、俯卧撑、健身操)◇趣味类(对墙打乒乓、掷飞镖、蛙跳)◇棋类(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保健类(按摩)体育教研组根据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项目,要求家长充分配合,保证共同健身的时间,每学期都要检查反馈。并和政教处研究决定,每班每学期都要召开1~2节班会课,组织亲子体育活动表演,体育教研组派人到场检查,做好记录。这种班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父子、母子之间有了一个宽松的充满趣味和亲情的活动舞台。每学年的校运动会都专设亲子体育活动对抗赛,两代人相互鼓励,大手牵小手,场景十分动人。学校还为参赛家长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④学校工会与各居委会对口开展女性健美活动,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效果两年来,我们与社区密切合作,扎扎实实开展每一项活动,并在系列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首先,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关系,扩展了学校的开放程度。以体育为纽带,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向社区的全面融合。明显地表现为:学校社区联系经常化,互动频率远远高于过去。三个层面的互动,学校与街道居委会,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教研室与学生家庭,不同层面互动,为社区组织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其次,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和全民健身的开展,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均较过去有大幅的提高。集中体育活动的次数由每年过去O~1次到现在的3~5次,分散在健身点和家庭的健身活动从每周1~2次上升到现在每天1~2次。而且健身与健心并举,为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区发挥了体育育人的特殊功能。体育活动的相互交流,绝非是单纯的竞技,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相互帮助、热爱生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人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减少了家庭、邻里、楼群之间的各类纠纷,社区、楼组氛围日趋和谐。最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社区的影响力。与社区比较而言,学校作为这项课题的主要实施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社区从不同的层面上感受到了这种付出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因而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支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也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解、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的亲和力明显增强。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一体化,也使三者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

  4.建 议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产生,我们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把握,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对融合互动长期性的认识,都不是靠一、二次会议,读一、二本书就能实现和提升的。我们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体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敢于打破陈规旧律,不断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社会、家庭体育一体化的道路。对此,我们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建议。

  4.1 体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从学校到社区,都深受“学校体育就是学校的体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是我们开展学校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思想障碍。不转变观念,我们的这项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就难以深入,难以持久,和过去阶段性的突击活动没有两样。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从而释放体育育人的整体功能。我们的体育教师,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扫除思想障碍,树立现代体育观念,从而在学校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中发挥骨干作用。体育的育人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往往机械的单一的理解体育的价值观。偏重于“育身”,忽略了“育心”的作用,她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同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认识到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积极作用。社区的文明和谐程度,也可以通过体育这一杆标尺来衡量。学校是社区的学校,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了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要求,体育是人类最为广泛的社会交流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乎覆盖所有的社区人群。学校与社区的体育互动融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在体育一个领域对学校产生影响,还必然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其无形的价值更为重大。

  4.2 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学校社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这是组织保证。学校社区联席会议为决策机构,课题组为常设协调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其次学校与社区(街道)都要把体育融合互动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要有资金预算。各职能部门据此做出实施方案,经学校社区联席会通过后,分别组织实施,每学期向联席会议书面汇报,年终由课题组考核给予奖励。而后学校要与街道社区积极沟通,发挥组织主导作用。由于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支持,特别在资金筹措上,单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体育健身是公益性事业,需要街道社区的资金支撑,需要社会捐助。这个问题不落实,融合互动也就难以长期开展。

  4.3 正确处理融合互动中的几组关系

  学校与社区(街道)是由性质、职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融合互动中发生和建立新的多种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融合各方力量,是相当重要的。第一,学校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学校是主动的组织者,但又不能把街道居委会当作协作方,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校和社区是共同体,分工不同,责任相同。第二,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的关系,前者专业性很强,如青少年棒垒球训练,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俱乐部的教练们站在全民健身的高度,主动和社区体育协会的同志沟通,热情支持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并尽力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体育进校门”做好工作。第三,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学生家庭的关系,体育教师是家庭体育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安排好适合的健身项目让学生带回家,主动搜集反馈,及时调整。第四,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每一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仅仅是体育教研组和体育俱乐部的事情,课题组特别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各部门遇到的实际困难,保证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顺利推进。

  4.4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瓶颈在哪里相关部门该如何应对27日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给出了答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郭建军介绍说,尽管这项工作的推进比较顺利,但仍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一些管理部门对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对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思想上仍有畏难情绪,一些地方体教部门密切协作的意识有待提高,没有抓住工作的关键环节,工作推进缓慢。

  第二,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急需完善。

  第三,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还不能完全适合全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应面宽、操作性强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

  第四,部分试点开放学校还处于简单地“打开大门”的低水平开放阶段,缺乏对开放过程的规范、管理,实际开放效果不太理想。

  面对这种现实,国家体育总局计划在下一阶段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首先,组织力量研究起草在新形势下适用于全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管理办法”(或“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争取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签署,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提供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支持。

  第二,将开放工作的交流、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常态化,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

  第三,从明年起,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其他形式的人员培训,以提高开放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四,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向青少年倾斜的可行性,以此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成效。

  第五,组织专家集中破解开放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如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运动伤害险种”的可能性;与有关部门协商,探讨如何完善警民联网报警机制,杜绝开放工作的安全隐患;以及开放工作机制和模式的创新研究等。

  5.结论

  第一,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体育地位。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具有强烈而又鲜明的时代性。学校体育走向社区,社区体育引入学校,重新构建体育新文化,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从学校来看,体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发挥体育的优势,构筑回归社区的有效通道,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当然选择。第二,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体育综合价值和功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