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 来源:基础教育(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课程,合作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18 14:05
赵 萃
辽宁省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课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进行了改革,学习新课程理念,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载,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教师要通过努力实践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乐学”“好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合作学习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将合作学习正确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它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1.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在操作过程中盲目操作的状况,引导小组内的伙伴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也为了整个小组,要取得成功,并且小组其他的成员也在鼓励自己成功。较为强烈的动机将导致更为长久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去,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同时,与在那种不承担个人责任的小组中的同学相比,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合作的过程中,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都促进了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
进学生认知以及非认知品质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利用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浅显,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认为学习电脑会很难,电脑不是轻易能碰得的(怕弄坏)。利用合作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
二、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
一是要合理分组。就是把学生归类,形成合作小组。
我们的做法是初中三个年级中,每个班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和程度,每个小组中有成员5-6人,其中至少有2人对计算机操作比较 熟练, 经过调查三个年级11个班,每个班都有12-15人对计算机操作很感兴趣,并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就把他们平均分到各个小组。每个班学生大约都在36人左右,基本上就是6人一组,能分6个小组。好生与后进生搭配,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我们学校的机房内有4排电脑,每排各10台电脑,给学生上课可以达到一人一台电脑,对学生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课堂守纪情况及时适当地对各小组作一些小的调整,解决原有小组存在的一些问题,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
二是要选好小组长。要选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担任小组长一职。
分组好了以后,就应该选出该小组的组长,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组长肩负着分配本小组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联系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推荐与自我推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该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任命,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合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换。
(二)合作形式教学的开展
以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三课《文件分类来管理》为例,我在教学中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这节课的导学案在博客里已发)
1.精心备课。
在上一堂课之前,要先考虑这堂课是否适合用合作的方法,是适合用小组讨论呢,还是小组内学习,或是小组分工合作?再要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任务,任务要明确,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必要时在课堂上可做适当讲解。
2.全班教学。
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把要新知识的要点呈现给学生,如果有必要,可对课堂中操作技能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全班讲授或者演示。这一堂课中我首先是由两张“电脑桌面”照片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并让学生回答相关概念。考虑到已有部分学生对桌面整理已有初步掌握,所以把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做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任务布置。
这一环节是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最好不要只用口头形式,学生会记不住的。我的课堂任务都明确地呈现在了导学案上,在布置任务时又作了任务的讲解。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任务。
4.分组学习,完成任务。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教材为本,以任务为目标,教师参与或指导一些小组开展学习,注意调控整个班级的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及有关信息的通报。同时帮助各小组解决一些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前6个任务是每个组员都必须完成的,最后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的。
合作时不存在分工问题,但要求组内互助。小组长负责组内每位成员都顺利完成任务,有问题组内讨论,一起想办法解决。操作上有困难可以请小组内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指导。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通过组内的互帮互助完成课堂任务。
5.评价小结。
一般来说一堂课结束要给学生一个评价或者小结一下课堂上的知识。必要的评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带到下一堂课中。必要的小结能让学生巩固一堂课中所学的知识。在这堂课中我最后打开自己的桌面,并让小组长作好课堂的记录,同时把在这堂课中的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简单总结一下,再把学生碰到的一些操作上的问题讲解演示一遍。
(三)选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最后还要选择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在信息技术课中更好地运用合作的教学方式,也听过不少学科老师的新课程教学,基本上都用上了合作教学。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有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为突出新课程,千篇一律地采用了合作讨论式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仅停留于形式上,目的是使课堂气氛热闹而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涉及理论知识点的课很多老师觉得很难上,讲讲枯燥,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节第二节等。其实像这些课我们如果用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教学,那样效果可能会好些。如第一单元中的一节《网上信息自由搜》。这一课我是机房进行教学的。因为这一课比较适合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机房进行,效果更好。
总之,合作的教学方式不是适用于每一堂课的,我们在采用合作教学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否匹配,是否还有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或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组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立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才智,2011年27期.
[2]王亚敏.让“合作”在课堂中闪光[J].吉林教育,2011年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