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大年精神 争做高校合格教师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师,高校,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08 20:23
文/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朱华杰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和高度评价。
“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20多年前,已经是国际著名航空地理物理学家的他,毅然决然放弃自己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怀抱。在海外工作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黄大年,回国后勇挑重担,带领团队义无反顾投身科技创新的竞技赛场,把全部精力献给国家深探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他从白手起家、填补空白,到赶超先进、跨越极限,黄大年始终凭着一股子创新精神攻坚克难,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了非凡业绩。
在黄大年的人生词典中,没有“计较”“得失”等字眼,只有奋斗与奉献。面对上亿的项目,却从不考虑个人私利;面对荣誉头衔,他总是推辞——“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即便被人议论“不食人间烟火”,也依然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黄大年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科研事业中。
黄大年祖国至上、忠于人民的炽热情怀,他创新创造、赶超一流的可贵担当,他以德施教、甘为人梯的高尚风范,他无私忘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让社会各界为之动容、为之鼓舞、为之敬仰。
黄大年的创新历程启示人们,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着,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干一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人生在世,为了什么、图个什么?古往今来,无数像黄大年这样的国之脊梁用生命书写答案,在历史的天空上,构成无比璀璨的精神星座,指引着今天的人们崇德向善,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创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无悔人生。
教师这个职业,曾获得过两个举世闻名的赞扬,一个是前苏联老一辈革命家加里宁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个是列宁说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国现有近2000万的大、中、小学教师,他们正在从事这一光辉的职业。我作为一名高校讲师,要努力去践行它、证明它。
努力做一名信念之师
修齐治平、兼济天下,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为人治学的至善境界、至高追求,犹如不灭的火炬,点亮人生之路,烛照民族未来。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宛若一部有血有肉且酣畅淋漓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爱国之情,每一篇都抒发了强国之志,每一章都印证了报国之行。作为高校教师,要带头向黄大年学习,努力工作,传承其澎湃的爱国情感,赓续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最好的青春献给学校,把自己所学都教授给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战略,坚持“全面成才、追求卓越”培养理念,坚守教育良知,忠诚教育事业,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奋斗目标,作为第一要务和人生的价值追求。唯有忠诚教育,才能奋斗不息;唯有热爱学生,才会无私奉献。无论条件优劣,无论遇到多大困难,这一信念不能动摇。
努力做一名品行之师
黄大年曾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每一名学生设计成长路径,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在学生眼里,黄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大年深情诠释了师者本色、学者风范,在人们心中刻下一个大写的“人”字。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我国流传千百年的古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成为学生楷模,不说做一个完人、圣人,至少也能引导学生、示范学生。作为教师,应洁身自好,情趣健康,自尊、自爱、自重,不为世俗所侵,不为浮躁所扰。教师要讲斯文,不能让斯文扫地;教师要讲颜面,不能让颜面荡然无存。
努力做一名学问之师
学海无涯,人不能穷尽所有问题,但可以在不懈求索中不断抵达更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在海外工作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黄大年,回国后勇挑重担,带领团队义无反顾投身科技创新的竞技赛场。从白手起家、填补空白,到赶超先进、跨越极限,黄大年始终凭着一股子创新精神攻坚克难,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了非凡业绩。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始终坚守正道、专注干事。抓科研,他只看绩效不留面子;用资金,他只认项目不认关系。黄大年始终精心守护着矢志报国的纯粹之情,把个人的生命和所热爱的科研事业、所热爱的吉大母校、所热爱的中华故土紧密相连,他的至诚至爱之心、至纯至粹之情令人钦佩,我为国家有这样的教授感到骄傲和振奋。作为教师,应有扎实的学问,并孜孜以学。不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那么也应该说是浇出一瓢水,还有一桶水,并不断地追求学问。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受教育者水平的高低。这就是说,教师应是知识的渊博者、专业的精湛者、书山的攀登者、学海的遨游者!唯有此,才可为人师,才能播散文明。
努力做一名授业之师
黄大年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对祖国的忠诚与感恩是他精神价值的核心。这种使命与担当精神和拳拳爱国之情将激励和鼓舞更多人砥砺前行。作为高校教师,要将他的精神传播出去,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学习黄大年教授的为师风范,不但授之以道,育之以德,还要甘为人梯,爱生如子,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高深艺术。善于授课的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某某教师的课上得好,某某教师的课上得不好,学生喜欢上课好的老师。会上课的教师有几个特点:一是善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二是善于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三是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调动学生。四是有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会授业的教师。
努力做一名育人之师
在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身上,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复合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又有现代学术基因的发扬光大;既有不图虚名、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又有诲人不倦、爱才育才的大师风骨。他用58载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什么是奉献,回答了什么叫担当,以高超的学术、高尚的品德,筑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历程,留下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把育人当作自己的天职。教师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为培养人,正如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所言:“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因此,教师绝不能简单地甘当教书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备课,简单地讲授,而应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门艺术,把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作为个人的职业追求,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努力做一名奉献之师
人生有限,但品格的力量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为了赶超世界一流,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出差常订夜航班机,只为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他身兼数职、手握资金上亿的项目,却从不考虑个人私利;面对荣誉头衔,他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黄大年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科研事业中。黄大年为祖国奉献终生的炽热情怀,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无数人身边;他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像一把火炬,传递在科研工作者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他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操,像一支蜡烛,照亮了青年学子的心。他一生的追求,将是我们所有人毕生的夙愿。要以黄大年的精神为鞭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争做合格高校教师。
教师担当着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又是一件愉快的事。光荣在于国家需要,辛苦在于责任重大,愉快在于桃李满天。教师们履行着这样一种光荣、辛苦、愉快的工作,理当投入真情、诲以真言、授以真经,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