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构建更具魅力的地理课堂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理念,地理,课堂
  • 发布时间:2024-10-18 21:53

  ■ 陈 盈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专业的同时,还需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好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进程中行稳致远。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之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完善学生的品德教育,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高中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的实际效果,真正意义上提升高中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人文类知识,教师应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知识点,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育人资源,真正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学中。

  1 创新教学手段,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契合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践行课程育人落到实处。

  1.1 深入挖掘教材,引入德育教育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点的主要环境,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并不注重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寻找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将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地理课堂中。在备课环节,教师除了需要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挖掘教材中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同时延伸到课外,适时补充,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例如,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以此向学生传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真正意义上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融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中的人文知识。我国资源辽阔、地大物博,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不同的地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渐渐流失了些许传统文化,而这些内容全部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知识背后的文化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德育教育深深扎根于高中地理课堂当中,也让学生时刻接受德育熏陶。同时教师还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尽量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寻找到能够将德育教育融入地理课堂中的方法,带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这一知识点中的内容,完成知识点的扩展与延伸,推动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塑造学生美好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式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作为主要依托,将教学内容从课本入手进行延伸,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对知识点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探究与学习。

  1.2 重视地图资源,提升区域认知

  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中地图资源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门较为严谨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的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才能够完全了解。而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学生能否养成核心地理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图资源的分析,学生可以从中对不同版块、区域间的地理特征与气候交迭问题产生更加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高中地理《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整合一部分地图资源,让学生对特定区域内的地理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不同地貌特征与地形图之间的关联,解读不同地貌之中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还能够融合区域气候分析的内容。在带领学生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我国富饶土地资源的了解,在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区域认知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与升华,触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基于区域认知下的地理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特征辨别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辨析与分析中让学生对祖国的地理特征产生更加深远的感悟,在内心深处根植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地理教学离不开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地图资源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功效,以地图为桥梁,激活学生的区域认知本领,从而生成对地理的丰富而清晰的认知与了解。

  2 构建多元课堂,践行德育先行

  德育是五育之首,德育是以培养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德育不同于智育,它是一种潜在的、不太好衡量的教育。因此,在平时的德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课堂,让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情境中去感受、思考,进而内化为已有认知。

  2.1 创建教学情境,渗透德育元素

  在课堂中适当创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堂情境,以情境代入的方式来完成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把握课堂节奏,在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深入解析课堂内容,全面带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能力发展。高中生正是充满活力的年纪,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有些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此时创建课堂情境,可以调节课堂中的氛围,让学生在更好的课堂气氛之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此强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走进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在多媒体形式之下的地理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相关纪录片。我们从小都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话,利用相关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地理这门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带动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较为完善,在领略祖国大好风光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有着全新的感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带领学生走进圈层作用下的地貌与土壤,可以有效带动课堂氛围。而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将德育教育的元素渗透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有效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便于学生在自主性的探索中找到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教育元素,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具体鲜活的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更加专业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教学内容为主,插入德育文化、德育精神的培养,以多媒体技术搭配全面的教学手段,构建目的性更强的高中地理课堂,积极发挥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际价值,润物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2.2 搭配生活场景,重视人地协调

  地理学科中,人地协调是重要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这门学科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意识,让科学育人、以德树人在地理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搭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是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中找到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现象,感受更好的地理课堂氛围,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去收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迁移资料,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情况,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但又具有生活基调的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在当地的生活环境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的成因是什么,又或者为什么当地的人口没有出现迁移状况。在生活化的场景结构之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同时还能够复习上一节课《人口分布》的知识点,也能够成为《人口合理容量》这堂课的预习环节。在此过程中,将生活场景代入到课堂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点,以此提升地理课堂的效率,在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带领学生感知自然、了解地理,培养更为全面的核心专业素养。

  生活是学生新知建构和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接纳地理和感悟的大舞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情境,将新知赋予生活色彩,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利用生活化情境构建更好的课堂氛围,将原本较为难懂的知识点以充满生活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中的温度,真正强化地理教学成果。

  3 强化互动实践,促进正确认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促进学生内化新知,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渠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置于真切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事件的发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灵震动,促进正确认知的形成。

  3.1 重视课堂交流,引发互动情感

  互动课堂的形式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思考性,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之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自身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了解学生当前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身心发育情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加以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核心价值观。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便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也能够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地理课堂。

  例如在《自然灾害的防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课堂的有效互动环节。在上一堂课中,已经带领学生们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成因,此时教师可以将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汇总到一起,让学生以“如何有效防治自然灾害”为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学生安排不同的灾害主题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如何防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重点强调人的作用对灾害的影响,在互动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层面上完成有效的交流,让思想交汇,让灵魂共通,带动学生在互动中沉下心去思考,真正了解知识点背后的含义。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吸纳他人的优秀思想,充实自身的核心素养。

  在互动课堂的形式中,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合作、问答等互动形式中突破学习困境,在交流中理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抑或通过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不同观点的辨析中生成正确的理解和认知。

  3.2 优化实践活动,注重德育培养

  地理这门学科中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以教学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立德树人的观念影响之下,教师需要在传统的实践活动上加以优化,注重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德育精神真正落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托于地理教材本身,并将德育教育的元素自然地渗透进活动中,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时,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实践活动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点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于生活与品德的感悟。

  例如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去某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拉动学生对德育精神的认识水平,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深入地理课堂之中。在进行户外考察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不能让实践活动变成学生看、教师做。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人文地理的考察任务。这样的分配模式能够提升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真正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最后再带领学生回到教室,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信息汇总,最终提交一份完整的答卷。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范围内的人文地理。在亲身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考察不易,也能够在考察过程中锻炼到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既可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他们不怕吃苦,勇敢前行的精神。针对实践活动的优化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背后的精神内涵,将其整合为一体,创建更具价值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要真正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当前的专业能力与思想感悟能力,致力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树立起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教师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之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知识点,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从而保证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更筑牢思想安全底线,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对新时期有用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