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辽宁·王文铎
提到聚鱼,很多人首先想到打窝子。的确,现在市面上的一些钓饵已经不动声色地解决了诱鱼聚鱼的问题,但是饵料并非诱鱼聚鱼的唯一办法,我们还有其他可行的办法。
2022年春天的疫情防控令人终生难忘,从春寒料峭到春暖花开,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处在“静默”状态。钓鱼人心里着急,却无可奈何,解封后又不能去市域外的地方,只能在城市周边转转。在这种背景下,去年我第一次出钓选了市郊的一个小坑,这个坑小到十个人一起钓鱼都感到拥挤的程度,还长满了水草,只有零星几个位置能下竿,且不能用长竿。
4月末5月初,辽沈地区的钓友大多在钓鲫鱼,但有一个小伙子说他头一天在这个小坑遇到了大鱼,遛了很长时间,最后鱼线断了。
大鱼,我所欲也。这个消息令我跃跃欲试起来。那么,我该怎么钓,怎样才能创造邂逅大鱼的机会呢?
当天是5月5日,最高气温17℃,我在这个长满水草的小坑选了一处钓位,水深大约1.3米,共有五六个钓友,他们都在钓鲫鱼,唯独我想钓鲤鱼,我怎么钓?
通过观察发现,坑里的水草密度并不适合大鱼藏身,水草也未见晃动的痕迹。结合其他人所获鲫鱼的数量分析,密集的水草给鲫鱼活动制造了麻烦,它们只能在草丛外面栖息,否则岸上的人也不会钓得那么多。综上,我应该把钓点选在水底无草的位置,这种位置障碍物少,相对宽松,更适合鱼儿活动。当然,这种位置本身就很稀缺。
钓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诱鱼了。大部分钓友首选打窝诱鱼,我并不这样做,毕竟5月初尚属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我无法精准地掌握目标鱼的食欲和它的消化能力,因此拿夏季常用的以玉米为主的颗粒物打窝未必有效,在用量上也难以把握,多了就成了喂鱼,少了效果不佳。也就是说,窝料的成分和窝量不好掌握。
用多长的鱼竿也挺令人纠结。钓大鱼自然是长竿好一些,可是水草密度太大,只有靠近岸边的位置还算干净,用3.6米竿倒是能躲开水草,但距离岸边太近,水又很清,所以我用4.5米竿。
接下来,我就要具体施钓了。
先是开饵。我用一包300克的鲫鱼商品饵,先将其开成散饵,再取其三分之一继续加水,开成软黏饵,这款鱼饵的特点是浓腥味型,含些许酒米成分。
最初的几竿均为散饵带窝——我特意将钓组的落点控制在脸盆大小的范围内,目的是让窝料形成一定的面积,面积大一些更容易被目标鱼发现,但又不宜过大,否则即使鱼儿进了窝子,发现钓饵的概率也很可能打折扣。值得一提的是,我之所以用面饵做窝,是因为快速雾化的面饵能够在小鱼或者水流的带动下源源不断地向远处传递“这里有食物”的信息。此外,哪怕饵料雾化后慢慢在水底沉积,其浓度也会在淤泥的作用下有所降低,使得前来索饵的鱼儿吃得不过瘾,又难以弃之离去。只要鱼儿逗留的时间超过10秒钟,它就很有可能发现钓饵。酒米则是最后一道保障,可保证我的窝子里始终有少量残留的鱼饵。
接下来是搓软黏饵施钓。换饵的频率须低于钓饵的雾化周期,这样可保钩上始终有饵料。此外,换饵时不要抖手腕,这样可使钩上残留的饵料落到窝内。这种提竿方式的缺点是容易使鱼受惊,因此动作要轻一些,哪怕残存的饵料落到窝子外也不要惊鱼。
之后,我每隔二十多分钟补几竿散饵。
就这样钓了四个小时,我终于遇到了第一条鲤鱼,目测5斤左右,然后就有了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我成了全场唯一的焦点。
在我中鱼的过程中,头一天断线跑鱼的那个小伙子不时过来捏捏我的鱼饵,放在鼻子下闻闻,一边纳闷一边自言自语:我用的也是这玩意啊,咋不咬钩呢?
其实,我施钓过程中的每个“小动作”都有目的,不说的话很难被人看出来。
我诱鱼、留鱼不完全靠饵料。一款合适的饵料用起来固然更得心应手,但是技术的发挥是可以弥补饵料方面的不足的。假如你手上没有含酒米成分的饵料,你该怎么办?我的办法是,用软散饵加硬散饵同时打窝,再挂软黏饵垂钓。我也可能以三五粒比花生米小一些的搓饵为一组,用手抛窝的方式抛进窝内,每换一次饵就抛两组。有人问:两组搓饵加在一起才十粒左右,一次抛进去不行吗?不行。很多人未意识到,一次抛进去和多次抛进去效果是不一样的。雾化周期相同的饵料多次抛进窝中,先落水的先溶散,后落水的后溶散,窝子里始终存在适量饵料,且不会产生使鱼惊恐的水花声。这是一次抛投所不具备的。
如果我的目标鱼是鲫鱼,则不用这种钓法。我会在开始的时候打两竿散饵,之后在拉饵施钓的间隙视情况加一两竿稍大的搓饵,并且全程保证相对较高的换饵频率。
诱鱼、留鱼靠的是钓鱼技法的运用和对鱼情鱼性的理解,而非对某种饵料的依赖。在不同的季节,针对不同活性、体型目标鱼的钓鱼技法也是随机的,没有哪种钓法可以应对所有鱼情。有人只要一提钓鲫鱼就认定用酒米打窝,我承认,有的时候酒米效果的确不错,可它并不适合盛夏季节使用,因为小米粒必然被小杂鱼叼走,指望它能长时间诱鱼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用小杂鱼破坏不了的更大的谷物,比如高粱米、玉米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