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细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优化,教学,细节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00

  文_徐承斌

  高品质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应以生为本,积极创设能够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激励探究、鼓励表达的教学场景,激活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同时注重把控教学细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结合数学课例,旨在探讨课堂中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学以致用等教学环节的优化策略。

  智趣情境催生有效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构建智趣情境是催生学生有效思考的关键。通过设计富有智慧与趣味性的学习场景,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这些情境不仅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智趣情境的引导下,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效率。

  在教授“比例尺”新课时,教师可以使用线上地图,营造趣味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比例尺的动态应用所带来地图信息的变化。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在线地图,将以博物馆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截图并粘贴到PPT空白页,随后缩小地图,要求学生比较这两幅地图的异同。一位学生说:“两张地图都展示了博物馆和周边的道路、建筑物,但是展示的范围不同。在线地图上的博物馆显示得大而清晰,但范围小;PPT上的博物馆显示得较小,但范围更广。”另一位学生说:“两张地图都使用了比例尺,但是左下角显示的比例尺数字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比较两幅地图异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意到比例尺的意义与用法,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使得抽象的比例尺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

  又如在教授“圆锥的体积”时,教师使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开展盛水实验,以直观显示两者体积的关系。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教师让两名学生各拿一个圆柱和圆锥容器,用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容器中,直至圆柱容器水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关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最终得出了两者体积关系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智问引导学生慧答

  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如同“教与学”的交响乐,相辅相成才能合奏出和谐动听的曲调。然而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环节,往往出现学生回应不积极,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应不足,缺乏深挖等情况。以下是“扇形统计图”新课教授时的课堂实录。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这是根据数据统计表绘制出来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再说说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A回答:“扇形统计图表示各类食物的总数是3800克,其中谷物占了总数的47.4%,也就是1800克。”

  教师接着说:“很高兴听见你正确且完整的表达。是的,整个圆表示总量,而谷物是其中一部分。(接着追问)同学们能听懂吗?谁能用学习到的方法再说说其他类别食物的情况?”学生B回答:“其他类别食物分别占总量的一定比例,扇形面积越大、数量就越多。”

  教师以开放式、诱导式的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慧答,以归纳—追问—点评—补充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思辨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学生C提出:“如果我们要增加蔬菜的摄入量,扇形统计图会怎样变化?”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变化对图表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比例和百分比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

  成果分享促进拓展学习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方面忙碌,而应该让学生也忙碌起来。在实施学科融合的大课程教学时,不少教师喜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成果汇报活动,以数学为主科,融合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设计分享—评价—互动流程,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畅享实践乐趣。

  以“比例尺”主题分享交流活动为例,教师开展了“分享式项目学习”活动,以组为单位,请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如广东省的同学向大家展示广东省地图,测量家乡到深圳的图上距离,然后算出两地实际距离。每组同学分享完毕后,教师请台下同学进行评价或提出自己的疑惑。有同学提出,在实际计算中,怎样才能避免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发生单位混淆、造成计算错误的问题。马上有同学解答道,要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在比例尺上的关系,应该赋予数字统一单位,经过单位转换后再进行计算。

  在此“分享式项目学习”过程中,师生加强了交流互动、各自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乐。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此外,通过分享和评价环节,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框架下,我们不妨勇敢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真正地静下心来,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细心研究和创新优化教学细节,让教与学和谐统一,让课堂处处充满智趣情境,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海滨实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