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最佳平衡 创造经营双赢
- 来源:震旦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平衡,经营,双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14:20
企业获利与永续应相辅相成,通过创新与责任经营,企业不仅能提升竞争力,更能为社会与环境创造价值,实现长期共荣。我和一位安全主管聊天,谈到该公司的年度预算编列。他感叹,在很多老板眼中“安全”是企业“花钱”的部门,而不是“赚钱”的部门。
有次他陪同老板巡视工厂,由于该厂区已经运作多年、历史悠久,不管是环境或机器设备都有许多可以换新的地方。身为安全主管,他眼中看到的不是“新”或“旧”的差别,而是“安全”与“危险”的差别。基于职责,他也借此机会提出各种软硬体的改善建议。
想不到当天的视察行程结束,他听到老板不经意的说出“这些改善提案,全部都是钱”。顿时间,他的工作使命感与热情被浇了一大盆冷水。而在厂区巡视过程讨论的很多改善方法,随后也都不了了之。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他心中的疑惑是:“获利与永续,是不是相互冲突的?”
讽刺的是,每当产业发生重大的安全意外,所有老板又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求安全部门提出风险评估与改善报告。这种经营思维“冷”与“热”的落差之大,发生在许多产业和组织内,屡见不鲜。
然而,在全球关注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如何在追求获利的同时实现永续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课题。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冲突』的两个目标,其实并非对立,甚至可以相辅相成、互相拉抬。
获利与永续最佳平衡的五大方法
以下简述企业在“获利”与“永续”间取得最佳平衡的五大方法,并通过成功案例,提供实践参考。
方法❶:将永续融入企业核心策略
企业应将永续发展视为核心策略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合规”或“形象”而采取的社会责任活动。在制定业务目标和运营计划时,需同步考量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让永续发展成为企业获利模式的一部分。有家金融机构将永续发展纳入企业核心策略,深化“气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续主轴,建构永续策略蓝图。该公司通过提供永续金融产品与服务,如绿色贷款、ESG投资基金等,来支持并鼓励顾客重视永续发展。此外,也积极参与国际永续倡议,例如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并发布年度永续报告,透明化企业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这种做法不仅提升品牌形象,更使获利模式与永续发展紧密结合。
方法❷:投资绿色科技与创新
通过投资绿色科技和创新,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同时提高运营效率,达到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环境下,掌握绿色科技的企业就是掌握未来的竞争力。
积极投资再生能源,承诺于2050年实现100%使用再生能源。半导体公司通过购买风能与太阳能,减少碳排放。此外,也致力于提升制造效率,采用最先进的低功耗晶片制程,帮助全球电子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更环保的科技产业发展。
方法❸:建立永续供应链
企业应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永续发展,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都得到履行。有一句谚语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通过供应链团队合作的力量,也可以确保永续实践的执行是长久持续的。
汽车公司不仅引进油电混合动力车款,还积极推动氢能车的发展。导入氢能巴士,并完成安全检验,展现了对于推动低碳交通的承诺。通过与学术机构和能源公司合作,提供更环保的移动方案,也促使整个汽车供应链逐步朝向低碳与永续发展。
方法❹:强化同仁教育训练
同仁是企业推动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和激励机制,鼓励同仁参与永续相关的活动和决策,有助于在内部建立永续文化。
新世纪公司致力于将废弃宝特瓶转化为高品质纺织品,实现资源再利用。该公司不仅在技术上创新,还积极培训同仁,提升他们对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的意识。新世纪定期举办内部环保教育课程,并鼓励同仁参与资源回收计划,让永续发展的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企业内部的环保意识,也让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
方法❺:提高透明度与持续改进
企业应定期公开其在永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成果,接受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并根据反馈持续改进。
港务公司积极推动绿色港口发展,采取多项减碳与节能措施,如设置岸电设备,让停泊的船只能够使用岸上电力,减少柴油燃烧排放的污染。通过港口环境管理系统(PMS)监控空气品质、水质及废弃物管理,确保港口运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此外,也引入绿色航运奖励机制,鼓励航运业者使用低碳燃料,或采用高能源效率的船舶设备。
追求平衡而非冲突 创造经营之双赢
在“获利”与“永续”间取得最佳平衡,并非相互排斥的目标,是企业迈向长远成功的关键。通过将永续融入核心策略、投资绿色科技、建立永续供应链、鼓励同仁参与以及保持透明度,企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唯有将永续纳入核心价值,企业才能在变动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实现稳健成长,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真正达到“获利”与“永续”共存共荣的理想。上述企业的成功案例,证明永续发展与获利可以达到平衡,而非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