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求索

  付雨霓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知识的追求应该伴随着对学习的热爱,写作更是如此。“入境”是写作的前提,我们只有从情境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才能激发出不断求索、创新的动力。

  感知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发现写作的乐趣。当我们翻开散发着浓郁墨香的书卷,大自然清新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王羲之在兰亭的茂林修竹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每天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每日端坐在封闭的教室中,我们能够感知的自然之境极其有限,怎能写出鲜活、灵动的文章呢?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建立课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沿着名家的思路感知自然之境。例如:让学生以“对于一个在天津住惯的人”开头,改写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仿照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写作视角,以“一滴水经过海河”为题目写出海河沿岸几处典型的人文景观,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样的仿写活动,能够拉近我们与名家名篇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们“写不好作文”的顾虑。主动融入自然,让自己置身于名家创设的情境之中,能够让我们发现写作的乐趣。

  挖掘文章蕴含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我们的热情,延伸写作的深度。《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作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介绍所见所闻,而是要深入揭示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感。一篇优秀的文章要借助描绘的景物、叙述的事件来抒发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要起到精神启迪的作用。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不仅介绍了藤野先生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他在日本冷漠的、歧视中国人的环境中为学生鲁迅送上的那份温暖关爱才是深深触动作者心灵的一抹精神之光。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不仅抒发了对细心照料自己的母亲的深刻感念之情,更揭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亲近的师友,也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要学会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挖掘出人物和事件背后蕴含的精神品质,这样才能升华主旨。

  探寻事件多元的发展方向,可以深化我们的思维,创新写作的视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的经历基本是相同的,很少有人能够亲历惊天动地的事件,这就导致很多同学在选材时缺乏新意。其实,创新是思维的火花,我们在品读名家名篇的过程中要学会设置多元化的理解、探究角度,训练自己的多元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相同的事件中挖掘出新颖独特的写作视角。你是否思考过:假如范进没中举,胡屠户会怎样对待他?假如皇帝识破了两个骗子的谎言,会怎样处置他们?假如桃花源被人们发现了,结果会怎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复杂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生活充满多种可能,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一种发展方向,沿着这种思路就会探寻到文章中寄寓的深刻哲理。当我们认识到生活的偶然性与事件的必然性之间的巧妙联系,写作视角就拓宽了,我们可以借助新颖的写作视角提升作文的层次。

  《论语》有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是一种信念的行动,不是语法的技巧,融入情境是写作的基础阶段,求索探究是写作升华的过程。让我们在“情境”中求索,做一名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