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韵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九年级 胡溪禾

  指导教师 成欣凤

  木兰我, 替父从军—— 把国——报——”闷热的练习室内,我一遍一遍唱着戏词,被汗水浸湿的练功服贴在后背上。不知怎么的,台词我背得滚瓜烂熟,肢体动作也连贯到如行云流水,但一上台,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唱完整句,应该有个定睛亮相的动作,可我却习惯性地盯着地板,眼神跟动作差了一拍。我心里一慌,高底的花盆鞋本就不容易站稳,我一个踉跄,险些摔倒。

  老师叹了口气:“看得出你练了,但就是没有‘韵’。跟木偶似的可不行啊。”我沮丧地走下台:“我总是体会不好角色。”老师从包里掏出一个U 盘递给我:“回去看看京剧大师是怎么演绎这‘韵’的。京剧可不只有唱念做打那么简单。”

  我回到家,沮丧得不想看墙上挂着的戏服和柜子里放着的点翠头面。我机械地把U 盘插入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梅兰芳先生的《穆桂英挂帅》。我跟着视频一遍遍地揣摩。梅先生的每一次“擞儿”,每一个亮相,眼神中都带着一种傲气,能让任何奸诈与卑鄙的敌人都败下阵来——正是这傲气撑起了角色的灵魂。视频结尾定格在梅先生的一个瞪眼亮相,我忽然想起梅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我要表演的是学校自编的京剧,我在其中扮演多个角色——花木兰、穆桂英、秋瑾。她们都是巾帼英雄,身上要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热血和豪气。看着梅先生坚定的眼神,我好像懂得了这“韵”是什么: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风骨,是从不屈服于强暴的坚毅,是传承千百年早已融在血脉里的骄傲。

  一周之后的排练,我再次登台。头上戴着大顶头,身后飘扬着四面靠旗,可我不再觉得沉重。打斗时我一个躲闪,腰间绣双凤牡丹的靠肚下缀着的三层飘带也跟着一转,足见女将英武之美。花木兰马上英姿飒爽,沙场征战,十里扬鞭;穆桂英复出挂帅报国,点兵下令,好不威风;秋瑾举枪英姿勃发,革命征途,万般豪气。我仿佛看见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他们是中国的风骨、中国的傲气。当,锣鼓一响,我一个亮相结束全剧。老师率先鼓起了掌,赞许地看着我说:“不错,看来你已经领悟了京剧之‘韵’。”

  正式表演那天,我再次穿上锦绣的华丽戏服,感受饱蘸油彩的毛笔尖在脸上游走。画完脸吊完眉,我对着镜子照了照,目光坚定。

  “木兰我,替父从军——把国——报——”又到亮相处,我端起架子,左脚站定,右脚虚点地,往前踏一步,瞪起眼睛目光一凛。台下响起热烈掌声,恍惚间那些角色仿佛融入了我的身体,我们心意相通。

  京剧之韵,乃中华风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