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中国文化结合将促进国家的发展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技,文化,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25 15:14
文/姜奇平
3月21日,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等机构在京举办“人工智能:新范式、新文明”研讨会。会上,钟义信作了“智能、范式、文明”的主旨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新范式革命成功之时,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位之日”,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会议专家一致肯定人工智能新范式与中国文化具有相同内核,认为高科技与中国文化结合,将促进国家的发展。
当前,在美国计算主义主导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范式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人工智能范式革命把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希望,从西方转向东方。钟义信认为,美国主流人工智能在科学观与方法论上,采用的主要是物质学科范式,不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要求,未来人工智能的新范式应是信息科学范式。钟义信所说的新范式,强调统一智能是主体主导的、主客互动的信息生态过程,目标是主客合作双赢,方法上信息内涵完备,生态过程完整。他认为,中华文明范式与信息科学范式同质,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一方面强不能分而治之;另一方面强调反对唯形式化。
当前,国际上也存在对美国人工智能主流的怀疑与批判,其中尤以生成主义最为盛行,大有取代符号主义、联接主义、行为主义之势。生成主义的理论基础称为新认知科学,提出者与代表人物瓦雷拉(F.J.Varela)看好东方,将亚洲哲学类比“第二次文艺复兴”,认为对智能领域的意义“堪比欧洲文艺复兴时希腊思想的再发现”[1]。生成主义的认识根源来自对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怀疑,这种怀疑的文化背景是西方理念(文艺复兴)与东方理念(“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分别。而来自人工智能界、哲学界、逻辑学界的中国学者,同样将问题归结为笛卡尔心物二元造成的人工智能主客分离,但是中国学者选择的替代范式是将智能的主客体统一起来。
著名信息哲学家邬焜认为,在范式革命上,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的范式是相通的。在研究纲领上,都强调普遍联系,强调有序生成的自组织,强调层次间的涌现生成,强调人机协同增强智能。他认为,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叠加,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在客体中实现目的的能力。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主客分离的偏差,他认为要把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问题,但问题不是它自己生成的,而且人的智能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智能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且也是生成或发现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数据空间中的心智与传统的认识(包括传统认知科学中计算主义的认知)存在一个巨大不同,就是不仅要问“是什么”的事实判断,还要问“有没有用”的价值判断。这也代表人工智能实践观念的转变,计算不再仅是有形部分(设备、算法),而且也关乎能力(智能与算力)。对于智慧和能力的叠加,一定要强调应用,强调发挥市场优势。
参考文献:
[1]瓦雷拉 F,汤普森 E,罗施 E.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李恒威,李恒熙,王球,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译者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