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0:55
孙晓静,齐晓彤
(聊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农药残留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公众健康构成了多重挑战。本文从农药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入手,分析了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以及对食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控制农药残留的具体措施,包括农业生产中科学应用减药技术、食品加工与储存中确保规范化操作。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农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农药的使用在带来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严峻问题。农药残留作为农药使用的直接后果,逐渐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污染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农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还可能影响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1]。系统研究农药残留的来源、影响以及控制措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1.1 农药的基本概念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调节植物生长或改善土壤环境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其本质上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或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具有较高的毒性和稳定性[2]。如果使用不当或残留在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农药的科学使用和残留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2 农药的主要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用途的不同,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类型。杀虫剂主要用于控制害虫,以保护农作物免受侵害;杀菌剂则用于防治各种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除草剂通过抑制杂草的生长,保障作物的正常发育;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控植物的新陈代谢,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优化作物产量[3]。不同类别的农药在化学成分和作用方式上各有差异,但大多数农药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在使用后可能会残留在作物表面或土壤中,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了解农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是科学使用农药、减少残留风险的重要前提。
1.3 农药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药的使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球农药年使用量已超过300 万t,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量持续增加。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农药的滥用还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上升、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推广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及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
2 农药残留的来源
2.1 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
农业生产是农药残留的最主要来源。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农药被大量喷施在农田、果园和植物表面。由于喷洒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农药在施用后并不能完全被目标生物吸收或降解。一部分农药会残留在作物表面,另一部分则会渗透到植物内部或土壤中,甚至进入地下水系统。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间隔时间及天气条件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农药的残留水平。过量使用农药或在收获前短时间内施药,都会导致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
2.2 加工与储存过程中的累积
农产品在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农药残留可能进一步累积或转化。在加工环节,如清洗、切割、冷冻和烘干等过程中,农药可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有害物质[4]。一些脂溶性农药可能会在油炸或高温加热过程中分解为毒性更高的副产物。在储存环节中,为防止霉变、虫害和腐烂,部分食品可能会被再次喷洒杀菌剂或保鲜剂,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与原有的农药残留发生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加食品的化学风险。
2.3 运输与销售环节引入的农药残留
在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过程中,同样存在引入农药残留的风险。运输工具若曾用于运载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且未经过彻底清洁,残留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对后续运输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例如,若货车曾运输农药原药,车厢内的缝隙和角落中残留的药剂颗粒,可能通过接触或扬尘等方式在装载新鲜蔬果时附着在其表面。在销售环节,为了延长农产品的货架期或改善外观,一些商家可能会违规使用保鲜剂或防腐剂,其中某些成分具备类似农药的化学性质。与此同时,部分小规模商贩可能会使用含有农药成分的喷雾剂驱除蚊虫,以防止其叮咬农产品,从而增加了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的风险。由于运输与销售环节涉及多个主体,且监管力度相对较弱,诸如上述的隐性农药残留引入途径常常容易被忽视,从而可能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农药残留的影响
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是食品安全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农药具有毒性,长期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例如,2024 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疾控中心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我国食品中常见的19 种农药存在显著的致癌风险,尤其是敌敌畏,其累积癌症风险值介于1.03×10-6 至2.27×10-6,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10-6 限值[5]。此外,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农药残留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失调以及神经系统损伤。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对农药残留更加敏感,婴幼儿和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较为敏感,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3.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不仅会污染目标区域,还会通过土壤、空气和水体扩散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广泛的生态破坏。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不仅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可能抑制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性[5]。水体中的农药污染则通过径流和渗透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威胁饮用水安全和水生生态系统。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Pollutants,POPs)在水中难以降解,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危害水生生物,甚至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农药的挥发性成分可能扩散到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或酸雨,进一步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农药残留还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意外伤害,如杀虫剂可能误杀益虫、鸟类或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农药残留的环境影响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区域,也会对更广泛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3.3 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农药残留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生产和贸易中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对农药残留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但在实际生产和流通中,部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仍然超标。例如,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规定了564 种农药在376 种(类)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危害公众健康,还可能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此外,农药残留还会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例如,一些农药可能改变水果和蔬菜的颜色、气味或口感,使其失去天然的风味。
4 降低农药残留的措施
4.1 农业生产中的减药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的使用是降低农药残留的首要措施。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科学用药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精准施药技术可以通过优化施药时间、剂量和方式,将农药的使用量降至最低,同时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可以在不依赖化学农药的情况下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农作物轮作、间作等生态农业方法也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药的需求量。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逐步替代传统的高毒性农药。此外,农户的科学用药意识也需要通过培训和宣传不断提高,以避免过量施药或不必要的施药操作。
4.2 食品加工与储存中的控制措施
食品加工和储存环节是减少农药残留的重要环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清洗、去皮、加热等技术有效去除农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使用清水或专用洗涤剂清洗蔬菜水果,可以显著降低表面农药的残留量。食品加工企业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工技术,如臭氧处理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更深层次的残留。在食品储存中,应避免再次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止霉变或虫害,尽量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如低温储存或真空包装,以确保食品的天然安全性。食品加工企业还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对生产和储存过程的监管,确保食品的全程可追溯性。消费者在处理食品时,也应了解基本的清洗和加工技巧,以减少农药残留的摄入风险。
4.3 运输销售环节监管与清洁措施
针对运输与销售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隐患,强化监管与清洁措施已刻不容缓。运输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运输工具清洁制度,确保每次装载农产品前,运输工具(尤其是车厢)经过全面、深度清洁,并使用专用清洁剂,以确保不残留有害化学物质。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对运输工具进行抽检,并对未达到清洁标准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在销售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或在农产品周围喷洒农药的行为,并依法依规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此外,鼓励商家采用物理保鲜技术,如气调包装、低温冷藏等方式,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在农产品进入销售市场前,可设立集中的清洁与检测点,对农产品进行二次清洁及农药残留检测,确保只有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入销售渠道。
5 结语
农药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挑战,也是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农药残留的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是主要原因,加工储存和运输销售环节中农药残留的累积和转化也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农药残留不仅会污染土壤、水体和空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还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此外,农药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会削弱消费者信任,对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为有效降低农药残留的危害,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科学用药方法;在加工与储存环节,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监管力度。同时,通过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化,提升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和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源头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实现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夏飞飞, 赵悦.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 中外食品工业,2024(9):80-82.
[2] 严红梅, 吴超童, 普家云, 等. 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云南豇豆农药残留风险[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5):13-15.
[3] 宋雨昕. 食品安全检测中基于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的农药残留分析研究[J].现代食品,2024(14):200-202.
[4] 刘娇, 郭俊锋, 宋程飞, 等. 不同采样环节对黄瓜中农药残留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国瓜菜,2024,37(10):70-74.
[5] 李金娟, 李婷, 陶自为, 等. 药食同源当归中农药残留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现状[J]. 中草药,2024,55(22):7907-7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