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峡中的绿色明珠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8-12-15 17:36
  李峰/文、图

  著名的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208.5公里。其中的西陵峡长70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峡谷。

  峡江深处有人家

  我们从宜昌市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胡金滩渡口,再从渡口乘坐渡船来到江南岸的龙进溪码头,便进入三峡人家风景区。码头位于龙进溪与长江的交汇处,船入码头,远远可见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伴着“咯吱咯吱”的桨橹声,一群纤夫在岸边拉着纤绳,几名船工站立船头高声喊唱,激情高昂的峡江号子在深山峡谷中回荡,一幅活的峡江风情画呈现在游人眼前。

  古帆船,过去是长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峡地区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每条帆船上都装有两个乌蓬,比较矮的那个乌蓬里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觉休息之用,立于船头比较高的另一个乌蓬是为主人推桡、摇橹时遮风挡雨之用。顺水顺风时,升起风帆,利用风力鼓动风帆带动船只前进,则可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逆水行船时则要降下风帆,一边用人在船上推桡,一边用人在江边拉纤,两方齐心协力,才能让船只前进。峡江两岸的峭壁,和江滩的礁石上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纤夫们拉纤时纤索勒刻下来的,那是一代一代峡江人留下来的生活痕迹。“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这首流传在三峡地区的民谣,即是对峡江纤夫的真实写照。纤夫拉纤在长江三峡已绝迹多年,而“三峡人家”古帆船和纤夫拉纤项目因旅游发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是三峡地区保存最好的纤夫“活化石”。

  “山上人家”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平地难寻,因此房屋均因地置宜,随山势而建,其特点是内低外高,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做猪、牛圈或堆放杂物。吊脚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一条石砍路从山下蜿蜒通向山顶,拾级而上,行约40分钟,便来到山上人家,热情的山民把我们带进一个个原始淳朴的屋子。因山高路远,运输困难,山上人家盖房多采取就地取材。看那房顶,有的是用茅草盖的,有的是用石板盖的,高低错落,点缀在群山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如此,人们对于这些老屋还各有说法。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酒肉香”;盖石板的人家又说“石板底下有清凉”。

  马牙山奇景

  在峡谷南岸的马牙山顶上,有4块奇石屹立,4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几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被称为“灯影石”,山下这段长江峡谷由此得名灯影峡。灯影石是灯影峡的标志性物体,在灯影4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100多吨,而底部支撑点不足2平方米,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推,巨石即会滚落,如此险峻的巨石历经数千万年的沧海桑田,竟能安然无恙,堪称世界奇观。千百万年来,雷电击不倒它,狂风摇不动它,暴雨冲不毁它,它兀立于群山之巅,饱经天下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因而有“万里长江第一石”的美称,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三峡,见此处奇石赞颂不已,写下“唐僧师徒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著名诗句。

  在灯影石下方不远处,可见一座孤峰凸起,孤峰顶上有座小亭,这便是“邀月亭”。邀月亭得名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从邀月亭俯望长江,只见江水就象一条银色巨龙奔腾而来,在此向左急转,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状如一湾明月,因此灯影峡又叫明月峡。站在邀月亭上,可见峡江两岸峰奇峦秀,绝壁高耸,山中林木葱葱,瀑飞泉涌,怪石兀立,相映成趣;游船在江中行驶,仿佛穿行在山水画廊之中,时而绝壁阻塞,时而峰回水转,当年郭沫若先生游三峡经过此湾时不由发出“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历代文人骚客游览此峡谷,曾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峡来”,欧阳修的“江上挂帆明月峡”,还有陈毅元帅的“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等等,读了这些诗篇,恍若身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

  山情野趣观猕猴

  来三峡人家的游客在领略了山光水色之后,再来观赏活泼可爱的三峡猕猴,定会感到别有一翻情趣。猕猴系灵长目狭鼻亚目有尾猴科猕猴属,生活在三峡一带的多为栗色猕猴。

  猕猴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壁岩洞,其活动范围很大。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招唤猴群迅速转移。如果情况紧急,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巴峡闻声愁断肠,冷泉照影绿阴凉。藤摇乱雨领儿过,树晒斜阳拾虱忙。献果去寻幽洞远,攀梦来撼落花香。空山月暗无人问,啼入白云深处藏。”元代诗人宋元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野生猕猴的生活习性。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以前,三峡人家的猴子占山为王,特别凶狠。自从这里成为旅游区之后,来的人多了,它们便躲进了深山。后来,它们见来人并无敌意,从不侵扰它们,便慢慢向山下转移,逐渐与游人亲近。如今,它们对于来这里的游客非常友善,从不主动攻击游人,三峡人家的猴子与人亲近,和谐相处,成为景区独具一格的风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