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四股重组浪潮的思考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有,企业,四股,重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20 10:03
对“国退民进”的是是非非
前两股重组浪潮中,不论是“抓大放小”中的“放小”还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的“辅业改制”,其实质都是“国退民进”。中央“抓大放小”战略是1996年提出的,当时为了使国企尽快脱困,各地政府积极性都很高,在中小国企中创造了多种国有产权量化出让的方式,在大多数地市以下的国企中其国资几乎全部退出。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在重组中减少40%。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陈卖光”事件就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陈光同志以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诸城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当时的“国退民进”是国企改革最重大、最成功的战略决策,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对于搞活国资、优化调整国资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繁荣、扩大就业等方面也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2年大型国企的“辅业改制”普遍采取民营化和产权多元化的改制方式,这是一次国企的辅业进行“国退民进”的重组活动。从长远看,不仅解决了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分离辅业减轻企业负担的问题,而且由于改制企业产权的清晰化,极大地调动了改制企业干部、职工搞好企业的积极性,对搞活国企同样意义重大。山东省像莱钢等大型国企的“辅业改制”,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2008年以来,当大多数国企效益大幅度下滑时,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却是效益颇佳就是一个证明。只可惜山东辅业改制并不彻底,当时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一些企业所在地方政府,担心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以后,把负担推给政府,却看不到给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带来的好处,也看不到对企业深远的重要意义,因而态度消极。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担心职工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制,结果错过了辅业改制的最好机遇。
对于这两次“国退民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反对的声音很大,干扰的杂音也不小。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对声,认为“国退民进”是“否定公有制”,是“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说到底这些人的脑袋里仍然死抱着原苏联教科书中的陈旧观念不放,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公有制”。其实,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那种社会主义模式已经过时,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现在可以看到,在地市以下的范围和若干已经“国退民进”的产业内,并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因此判断“国退民进”是否正确,不应老是局限于意识形态中的某些旧概念,而应该用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去检验,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国有产权也应该有退有进,特别是在竞争性强的产业中更适合民营、私营,国资退出更有利于搞活经济。二是用“攻其一点,全盘否定”的手法,干扰“国退民进”的战略思路。其中,香港教授郎咸平的做法最典型,他抓住确实存在的国资流失的部分案例,高调炒作,全盘否定在竞争性领域的小企业“国退民进”的必要性,得出“国企比民企好”,“国资不应退出”的错误结论。应该说在当时经济思想界干扰很大。三是确实有一些人利用“管理层收购(MBO)”、“低估国有资产”等手法,中饱私囊,造成国资流失,影响极坏,也起到了严重干扰的作用。尽管各种反对声、干扰声不断,但并没有阻止“国退民进”的改革步伐。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表述:“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报告还把非公有制经济由过去的“补充”改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报告的这些论述为“国退民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场争论也留下了不少悬念和遗憾。例如:在一些竞争性行业国资已经基本退出,如餐饮、娱乐、纺织服装、小商品流通业。但在这些领域仍有一些政府扶持的国有单位受政府保护,与民争利。像餐饮业,各级政府都设有亦企亦政的宾馆,包括驻京办事处既对内接待也对外营业,常常是产生腐败的场所。在这些领域凡是企业性质的,国资是否也应退出?还有房地产、旅游业、物流业都是竞争性极强的产业,其中的国有企业是不是也应该民营化或产权多元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这些领域要做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恐怕很难。因此是不是应明确在竞争性强的行业限制国企扩张,国资在这些领域应该逐步退出,等等问题很值得研究。
“十五大”的召开终结了这场姓“公”、姓“私”的争论,但是那些反对和干扰声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对声,让人们不免心有余悸。还有那些在“国退民进”中,以种种手法、各种名义损公肥私而造就的百万、千万、甚至亿元富翁,有的中箭落马,但也有的蒙混过关,反映出我国在“国退民进”的重组中,政府和企业都还缺乏经验,其法制依据、监管制度都有待完善。由此看来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特别是“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还很长。
企业“做大做强”的雄心背后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型国企都把“做大做强”确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各地政府和各部委在所谓“大企业战略”、“扶优扶强”、“造大船、出远洋”、“提高产业集中度”、“冲刺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等口号感召下,纷纷排出自己的扶持名单,引发了一波接一波在政府主导下的合并联合重组浪潮。
企业的并购重组是一种经济活动,有着自己的经济规律,可是我国的企业在重组中,经常出现违背这些规律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国企,更有着特殊的背景,因此国企重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关政府的支持;二是政府和企业都必须按重组的经济规律操作。因为政府是国企的出资人代表,不按经济规律操作,更会给企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回顾第三股重组浪潮,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搞活国有资产意义重大。
重组不能偏离做企业的根本目的
做企业的根本目的,对民营和私营企业来说很单纯,而国企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除利润外还有政府要求的如本地增加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等等目的。其实企业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盈利;二是能持续发展。因为做企业首先是能生存,生存的基础是盈利,企业不盈利一切的目的都将落空。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就是不能光看眼前能盈利,还要保证以后持续盈利。总之,重组不能偏离企业的根本目的,必须有利于增加利润,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为了达到根本的目的,在重组的具体操作中,都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通过实现各种不同的具体目的而实现的。一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如钢铁企业投资重组铁矿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投资重组汽车备件企业等。二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益,如米塔尔并购阿赛乐等。三是获取技术和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等。四是调整经营方向,以便达到转型的目的。通常的做法,或者是为了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去控制优良资源,如一些大型企业从长远发展考虑,参与投资、重组相关业务领域,像金融、能源、港口、流通等产业;或者是通过拆分、剥离、出卖相关业务实现专业化经营,如国企的主辅分离等。重组成功的企业都是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使企业增加盈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如宝钢兼并上钢、八钢,潍柴动力重组湘火炬等案例。而失败的企业往往偏离根本的目的,单纯追求企业做大。这些企业常常打着“低成本扩张”和“多元化战略”的旗号,盲目扩张而跌了跟头。如山东的济南轻骑、广东的三九集团。其实“低成本扩张”本身并没有错,有些有实力的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或在目标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而陷入危难中,抓住机遇用很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这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正常的运作。“多元化战略”本身也无所谓对和错。虽然,凡是热衷于多元化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失败的结局,但是国内外用多元化战略发展起来的企业也不乏其例。如美国的GE公司、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公司都很成功,这里的关键是看能否做到力所能及。一个企业的扩张是有条件的,一是有优秀的管理,二是有先进的文化,三是有高超的技术,四是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这是一般的要求,除了资金实力是硬条件以外,其管理、技术和文化,起码必须再具备一条,否则既便收购成功,也会消化不良。前几年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不惜把几个小企业拼凑起来充数。有的企业为了提前进入“世界500强”,进行数字造假、做两笔账;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本地企业脱困目标,或者为了社会稳定,用“拉郎配”的办法,把一些困难企业硬推给大企业背起来等等。这些政府和企业做大做强的思路都远远偏离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实在不可取。
重组中不重视总成本的降低
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不管是纵向重组(如上游企业并购下游企业或下游企业并购上游企业),还是横向重组(如同行业兼并),都把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作为重组前后的工作重点。重组前就要考虑到企业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大,也会导致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等因素,如协调难度加大、监管成本增加,需要在企业重组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千方百计抵消因联合而带来的成本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联合后,往往提出减人、减机构的种种改革措施的原因,说明他们重视这样的平衡。而我国国企在重组中对控制权非常关注,却往往疏忽对降低总成本的重视。例如在山东的大企业重组过程中,人为地增加管理层次,犯了企业重组中的大忌,增加一个管理层次不仅要增加大量的高管人员,而且其组织管理费用的增加是相当大的。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协调难度,本来强强联合是减少集团公司数量的极好机会,而山东却是增加数量,这就为企业重组后的运行带来不利。又如在重组方案中,不应该大幅度降低眼下盈利产品的规模,因为这是企业运行的支撑,也是重组的支撑,企业重组都有着具体的战略目标,而重组后为实现战略目标往往会有大量支出,如果重组使企业盈利的本钱减少太多,而新上产品又很难在短时间内盈利,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举债,进一步增加财务费用,对重组后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
优秀企业能够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反映了企业领导人的眼界和智慧,也标明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总之企业重组能使企业迅速做大,搞不好也能让企业迅速削弱甚至垮掉。因此,优秀的企业总是为增加效益而做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做大,“500强”的企业都是因为做大做强后而进入“500强”,而不是因为进入“500强”才变得强大。所以如果是违反经济规律,单纯为做大而做大,单纯为进入“500强”而做大,那就是本末倒置。
对垄断性行业的议论纷纷
为了打破垄断,垄断性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地拆分重组,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先是合二为一,后又一分为二重组为两大集团公司。中国电信先是一分为五,现在又重组为三。中国电力、中国航空等垄断性行业都在分分合合,集中在垄断领域中的国企兴起一股重组浪潮。
社会上对垄断性行业的议论一直没断。议论无非在两个方面:
一是正面的议论。如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年增多。他们大多数都是垄断行业的国企,而且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世界最赚钱的银行都是中国企业。这些企业在国际上的靓丽登场,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强劲,也为中国争了光。同时,由于一系列的拆分重组,为初步打破垄断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见到了一定的成效。如航空票价的走低,电信初装费的取消等等。
二是负面的议论。首先人们经常对垄断性企业的暴利产生质疑,靠垄断无论赚多少钱,人们往往贬多褒少,特别是对中国电信的收费,对电力、石油的价格确定机制,更是常常抱怨,争论不断。其次是对垄断行业高管巨额收入、职工过高收入和福利的问题,更是引起社会舆论的哗然。
三是垄断行业插手竞争性行业捞钱,如利用与政府方面的关系插手房地产产业。更有甚者利用垄断资源优势插手与垄断行业相关配套的制造业,与民争利,像最近某省电力总公司用内部资源以持股会的名义办公司,然后变现几个亿的资金使内部职工暴富,引起社会舆论不满。
四是从近年来中石化等单位频频爆出的“1200万元的天价吊灯”、“天价酒”等腐败现象来看,垄断行业奢侈作风已成为其顽疾之一。垄断性行业是国资垄断,而国资是全民所有,不应只让少部分人得利,而损害全民的利益。议论纷纷,反映了社会对垄断行业的管理不满。“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看来离中央的要求还很远,改革的路还很长。而当前更具迫切性的是如何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分离竞争性业务、出台对垄断行业严格要求的相关法律文件,人们期待着改革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姜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