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外起个中文名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Tina,Angel,Rhys,O’Brien
  • 发布时间:2011-09-23 08:57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使馆工作。使馆的特点是,中国人要取英文名,外国人要取中国名。大家一般都会取和自己原名相似的中/英文名,比如姓田叫Tina(田纳),姓安叫Angel(安琪儿)之类的。

  外国人呢,也大多遵循此原则。我们使馆一个部门老大叫Rhys(瑞斯),据说是个英国贵族,中文名取做李斯。有个同事名字叫菲,这家伙老跟她过不去,我心里总在琢磨你李斯别老搞韩非,什么时候出来个赵高收拾你!

  我们的三当家很着急啊,因为他名字比较怪异,叫O’Brien(奥布莱恩),所以一直没人给他想到什么好中文名字。

  他找我出主意,我灵机一动:“你的名字读快了也是个很霸气的大英雄,他被称为第一勇士,是一个朝代的开国元勋、公爵、皇帝的辅政大臣,就像你们亚瑟王一样!”他眼睛一亮:“快把名字写给我看!”

  第二天,全单位都收到他的信,昭告天下他起中文名了,落款是两个刚劲有力的楷字——鳌拜!

  外国人总相信,一个富有诗意或含义有趣的名字,往往是一段对话的良好开端。我的一个法国同事“甄坚强”说:“人们经常对我的名字感到惊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于是一段愉快的谈话就开始啦!”

  经常看新闻的人,可能会知道陆克文、洪博培和彭定康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可是郝睿强、高平、江森海这些名字,如果是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你未必能分辨出他们仍然不是中国人。

  有人分析,“入乡随俗”在中国生意经中属于有拓展性的条款,总裁CEO的小小中文译名里蕴含着丰富的“本土化”想像空间。华纳的总裁TonyVaughan,中文名没有音译为“范东尼”,而是个更中国化、意味悠长的名字“方东林”。他说,希望公司业务如东方的树林,愈发茂盛。

  一位名为Rowswell(罗士维尔)的加拿大人是很好的例子。他来北大进修,起了一个陆士伟的中文名,但他父亲看不明白“士”字,问儿子的名字为何有个加减号?后来陆同学在北京餐厅吃饭时,听到厨房里高喊一位服务员“大山,大山,快端菜”,遂改名为“大山”。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后来成为“20年来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人之一”。

  老外的中文名一般都是中国朋友或同事给取的。比如费正清的名字当初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所取,既有正直清廉之意,又与他的英文名JohnKingFairbank谐音。其实,外国人取中文名如何达到信、达、雅的效果,很考验智慧。要在读音接近的汉字中,精选出与性格最匹配、个人偏爱或与公司有联系的汉字,拼叠在一起。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作家三毛说她的爱人“荷西”的名字来历,纯粹是因为易写。三毛说:“如果有人认识他的话,应该会同意他该改叫和曦,祥和的‘和’,晨曦的‘曦’,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关于起名,许多中外朋友之间常能碰撞出不少火花。我认识的一位吴先生,为美籍西班牙人Roberto(罗伯特)起了“萝卜头”的名号,而荷兰同事KenzoOijevaar,则在“奥耶瓦尔·肯佐”和“熬夜娃儿·啃粥”两个名字中,欣然选择了后者。

  ◎文/马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