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问渠哪得清如许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17 16:14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这个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的水利工程深刻改变了一座特大型城市的命运,让天津人民从此告别了喝苦咸水的历史,成为改革开放中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二十多年过去了,“引滦入津”工程的管理者,对这条“生命线”的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并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形容信息时代的引滦入津工程的运营管理再恰当不过。只不过,今天引滦的“源头”更多了一层意义,那就是跑在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上的、日益完善而精细的信息。
“五年磨一剑,今日神器成,只缘真情在,引滦腾蛟龙。”6月10日,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竣工验收,技术负责人、天津市水利局引滦工程管理处总工程师刘尚为难抑激动之情,当场赋诗一首。
历时五年,投资9989.56万元的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天津市水利局为实现引滦入津工程管理现代化,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系统通过构建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专网和引滦统一基础平台,建立通用数据库,实现了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以实时数据、数学模型、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基础,完成了输水业务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模块,建立起生产自控系统、输水安全管理系统和输水优化调度系统。
20年精华 5年陈酿
刘尚为从1984年开始就来到引滦工程管理处,他热爱水利工程、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还带些文人的率真性情。 “引滦工程是天津的命脉,更是我们引滦人心中的最爱。”刘尚为的比喻充满了感情。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为大型城市供水的跨流域引供水工程,被称为天津市的“生命线”。然而从1997年到2002年,华北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连年干旱,地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几近枯竭,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天津城市供水形势严峻,同时水质污染和恶化趋势加剧。如何保护引滦入津水源,防治水污染,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的摆在天津水利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常规的工程管理办法,利用高科技实现引滦的现代化管理和水资源优化管理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刘尚为这样对我们说。
引滦建成20多年来,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精髓体现在引滦人的工作中,也体现在已出版发行的由引滦管理者编写的7本书里。怎样才能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实现引滦工程管理现代化,引滦人不但敢想,而且敢做,抓住机遇,利用亚行和国家开行贷款,实施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2004年2月3日,信息系统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相比其他行业,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还处在相对落后阶段,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以拿来就用,这给天津市水利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系统风险很大,需求必须做得非常详细。由于需求的每个细节都是想清楚了才做出的,因此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信息科长李昱峰总结说,需求提炼过程中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对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系统的实用性,需求分析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咨询。2005年1月到6月,引滦全线7个管理处的技术骨干,分成13个专业组,动用6000多人次参与业务方面的管理咨询,最后将300多个流程精简出38个固化在信息系统中。通过工作流程的梳理、抽取、优化,对引滦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用信息系统平台予以实现。同时,把泵站、明渠、水库等输水设施的运用分门别类,建立了16个数学模型,最后统一于输水安全和全线输水优化调度模型中,在信息系统里全部成功实现 ,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属于首例。整个过程中,天津引滦坚持“精而简之,简而精之”的原则,系统建得简单实用易用好用。
“那段时间,经常做梦想得都是信息系统那点事儿,‘一定要把系统成功建成、一定要实现全国引供水工程第一网’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到今年6月,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信息化利剑被磨出来了,刘尚为也算是熬出头了。“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真是快乐并痛苦着,有时候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但引滦人最终还是熬了过去,靠的就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而引滦工程管理处信息科科长李煜峰和副科长张晓峰的体会更深。这两位技术骨干从大学毕业就来到引滦工管处,一干就是11年,为信息化奉献了青春。水利局的各级领导也大力支持,专门在引滦各管理处增加了信息科编制,整个团队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滦水有意 信息传情
引滦入津工程是目前天津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唯一地表水源, 为了这条“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引滦人在天津市水利局党委的带领下,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用真情保安全,用爱心护滦水,创造了26年安全输水200多亿m3的辉煌业绩。
安全高效优质输水是引滦永恒的主题,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系统为引滦的安全输水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平台,除了雨洪与减灾外,系统还包括水资源管理、安全与应急、输水优化调度等应用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涵盖供水趋势预测、水质数据管理及趋势预测和污染源管理等几部分,为引滦管理人员提供水资源管理决策工具;输水优化调度系统以实时数据和数学模型为基础,以降低泵站能耗、全线稳定水位输水、减少输水损失为目的,实现引滦全线输水优化调度辅助决策支持。“以前需要人工调度的,现在可以用系统来控制开机台数,设定优先开机位置,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泵站的优化运用每年可节约电费和运维费100余万元。”
“在信息系统中,我们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工程设施设备的实时在线安全评价,选取引滦入津工程沿线100个关键水工建筑物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引滦全线安全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对人工巡检和自控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工程运行的安全度,为确保安全输水提供了先进工具。” 刘尚为细数工程的几大创新之举。他说,创新还体现在建立引滦入津工程全线优化调度数学模型;生产出自主创新的高精度水位计、闸位计;实现了于桥水库雨洪水资源的利用。“我们算过一笔账,利用信息系统中的于桥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于桥水库动态汛限水位数学模型和自控系统,在丰水年,于桥水库可多蓄2000万~3000万m3水,对于桥水库的防汛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这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约在6000万元~1亿元之间,其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巨大。” 刘尚为告诉记者。
“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对现有管理体系、运行体系、生产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改造创新。” 信息科长李煜峰和副科长张晓峰异口同声地说:“多年来引滦管理与其他水利工程管理一样,通病是重建轻管,通过信息化工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重建轻管转变为建管用并重,工程、资源、环境管理并重。从以工程建设为龙头转变为以输水调度为龙头,以输水调度串起引水工程的各项运行管理工作,带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信息系统采用数据大集中(管理部分)与自控分布式(生产部分)结合的形式,在“三统一网五化”原则的指导下,全面实现了用IT技术支撑引供水工程业务。用生产控制自动化、调度决策智能化、输水过程可视化、引滦办公网络化、工程管理规范化支撑引滦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队护航 正规军保驾
由于信息系统复杂,参建公司多,建管难度大,集成风险大,加上参建公司的过度竞争及对引水工程IT建设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系统建设风险陡增。专业、严谨、眼里不揉一粒沙子的引滦团队少不了跟乙方“干仗”,但也跟一些公司“打”成了知心好友,其中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太极公司。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在业内素有IT服务国家队之称,承担了众多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服务,是我国最有竞争力之一的系统集成商。在引滦人眼里,太极人更像朴素、老实、能吃苦的自家人。刘尚为笑言:“太极人穿着虽然不如外企,可是扎实的作风更让人值得信赖,展现了国家正规军的风范。”
于桥水库管理处位于天津蓟县,在津平高速还没开通之前,从北京到蓟县要两到三个小时车程。太极团队就长期驻扎在这里,住着简陋的宿舍,有时甚至周末也不能回北京。这支团队,人员在5年时间里都没有变化过,这是令甲方最满意的地方,也是信息系统能够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在太极正式介入之前,最低价中标的是另外一家集成商,但由于缺乏经验、对工程难度估计不够、人员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工程一度停滞了1年多的时间,让工程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正是由于天津市水利局的果断决策,具有敢于推倒重来的胆识,才进行了系统集成的二次招标,使天津引滦与太极结缘。太极临危受命,不负所托,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完成了建设任务,书写了一段天津水利IT史上的佳话。
太极信息系统产品增值服务事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文钦已经和刘尚为等引滦的团队成员成了铁哥们。“我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看上去根本不像甲方乙方的关系,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王文钦回忆说,这次工程难度非常大,管理信息系统分为19个标段,包括水业务、自控系统、网络、服务器、视频监控、超声波流量计、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凡是引水工程业务方面的都包括了,涉及到若干个公司,“就连召开一次工程协调会,都要提前很长时间沟通联络,太极无财权也无人权,有的公司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协调。”这时太极敢打必胜的军工作风在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公司越硬的骨头越要啃,用实际行动支撑着“发展大都市水利,建设现代化引滦”这一目标。
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使引滦在现代化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水利同行业的前面,“这套系统的可复制性极强,把成功的系统推广出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才能延伸它的价值。”这就是引滦人朴实的愿望。
链接
引滦入津工程资料
我国河川众多,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2200 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在世界153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排位的资料中居121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十三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匀,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总量的20%,导致区域性缺水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处海河流域的天津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天津市当地自产水量约为15.69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9.36亿 m3,80年代~90年代多年平均出境和入海水量约为16.56亿m3,当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160 m3,是世界人均的1/55,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兴建了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为大型城市供水的跨流域引供水工程。工程北起河北省迁西县大黑厅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南止天津市西河水厂,全长234公里,于1982年5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26年来(至09年6月底),已累计为天津市安全输水201亿m3,为天津市人民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提供了可靠水源,为天津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天津市的“生命线”。
引滦入津工程沿线设有隧洞管理处、黎河管理处、于桥水库管理处、引滦工程管理处、潮白河管理处、尔王庄管理处、宜兴埠管理处等7个处级单位,共有干部职工1100余名。1991年又设立了引滦入港管理处,负责引滦入港、引滦入开等6座供水泵站和输水管线的运行管理。
……
二十多年过去了,“引滦入津”工程的管理者,对这条“生命线”的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并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形容信息时代的引滦入津工程的运营管理再恰当不过。只不过,今天引滦的“源头”更多了一层意义,那就是跑在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上的、日益完善而精细的信息。
“五年磨一剑,今日神器成,只缘真情在,引滦腾蛟龙。”6月10日,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竣工验收,技术负责人、天津市水利局引滦工程管理处总工程师刘尚为难抑激动之情,当场赋诗一首。
历时五年,投资9989.56万元的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天津市水利局为实现引滦入津工程管理现代化,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系统通过构建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专网和引滦统一基础平台,建立通用数据库,实现了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以实时数据、数学模型、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基础,完成了输水业务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模块,建立起生产自控系统、输水安全管理系统和输水优化调度系统。
20年精华 5年陈酿
刘尚为从1984年开始就来到引滦工程管理处,他热爱水利工程、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还带些文人的率真性情。 “引滦工程是天津的命脉,更是我们引滦人心中的最爱。”刘尚为的比喻充满了感情。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为大型城市供水的跨流域引供水工程,被称为天津市的“生命线”。然而从1997年到2002年,华北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连年干旱,地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几近枯竭,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天津城市供水形势严峻,同时水质污染和恶化趋势加剧。如何保护引滦入津水源,防治水污染,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的摆在天津水利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常规的工程管理办法,利用高科技实现引滦的现代化管理和水资源优化管理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刘尚为这样对我们说。
引滦建成20多年来,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精髓体现在引滦人的工作中,也体现在已出版发行的由引滦管理者编写的7本书里。怎样才能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实现引滦工程管理现代化,引滦人不但敢想,而且敢做,抓住机遇,利用亚行和国家开行贷款,实施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2004年2月3日,信息系统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相比其他行业,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还处在相对落后阶段,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以拿来就用,这给天津市水利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系统风险很大,需求必须做得非常详细。由于需求的每个细节都是想清楚了才做出的,因此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信息科长李昱峰总结说,需求提炼过程中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对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系统的实用性,需求分析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咨询。2005年1月到6月,引滦全线7个管理处的技术骨干,分成13个专业组,动用6000多人次参与业务方面的管理咨询,最后将300多个流程精简出38个固化在信息系统中。通过工作流程的梳理、抽取、优化,对引滦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用信息系统平台予以实现。同时,把泵站、明渠、水库等输水设施的运用分门别类,建立了16个数学模型,最后统一于输水安全和全线输水优化调度模型中,在信息系统里全部成功实现 ,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属于首例。整个过程中,天津引滦坚持“精而简之,简而精之”的原则,系统建得简单实用易用好用。
“那段时间,经常做梦想得都是信息系统那点事儿,‘一定要把系统成功建成、一定要实现全国引供水工程第一网’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到今年6月,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信息化利剑被磨出来了,刘尚为也算是熬出头了。“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真是快乐并痛苦着,有时候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但引滦人最终还是熬了过去,靠的就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而引滦工程管理处信息科科长李煜峰和副科长张晓峰的体会更深。这两位技术骨干从大学毕业就来到引滦工管处,一干就是11年,为信息化奉献了青春。水利局的各级领导也大力支持,专门在引滦各管理处增加了信息科编制,整个团队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滦水有意 信息传情
引滦入津工程是目前天津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唯一地表水源, 为了这条“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引滦人在天津市水利局党委的带领下,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用真情保安全,用爱心护滦水,创造了26年安全输水200多亿m3的辉煌业绩。
安全高效优质输水是引滦永恒的主题,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系统为引滦的安全输水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平台,除了雨洪与减灾外,系统还包括水资源管理、安全与应急、输水优化调度等应用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涵盖供水趋势预测、水质数据管理及趋势预测和污染源管理等几部分,为引滦管理人员提供水资源管理决策工具;输水优化调度系统以实时数据和数学模型为基础,以降低泵站能耗、全线稳定水位输水、减少输水损失为目的,实现引滦全线输水优化调度辅助决策支持。“以前需要人工调度的,现在可以用系统来控制开机台数,设定优先开机位置,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泵站的优化运用每年可节约电费和运维费100余万元。”
“在信息系统中,我们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工程设施设备的实时在线安全评价,选取引滦入津工程沿线100个关键水工建筑物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引滦全线安全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对人工巡检和自控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工程运行的安全度,为确保安全输水提供了先进工具。” 刘尚为细数工程的几大创新之举。他说,创新还体现在建立引滦入津工程全线优化调度数学模型;生产出自主创新的高精度水位计、闸位计;实现了于桥水库雨洪水资源的利用。“我们算过一笔账,利用信息系统中的于桥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于桥水库动态汛限水位数学模型和自控系统,在丰水年,于桥水库可多蓄2000万~3000万m3水,对于桥水库的防汛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这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约在6000万元~1亿元之间,其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巨大。” 刘尚为告诉记者。
“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对现有管理体系、运行体系、生产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改造创新。” 信息科长李煜峰和副科长张晓峰异口同声地说:“多年来引滦管理与其他水利工程管理一样,通病是重建轻管,通过信息化工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重建轻管转变为建管用并重,工程、资源、环境管理并重。从以工程建设为龙头转变为以输水调度为龙头,以输水调度串起引水工程的各项运行管理工作,带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信息系统采用数据大集中(管理部分)与自控分布式(生产部分)结合的形式,在“三统一网五化”原则的指导下,全面实现了用IT技术支撑引供水工程业务。用生产控制自动化、调度决策智能化、输水过程可视化、引滦办公网络化、工程管理规范化支撑引滦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队护航 正规军保驾
由于信息系统复杂,参建公司多,建管难度大,集成风险大,加上参建公司的过度竞争及对引水工程IT建设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系统建设风险陡增。专业、严谨、眼里不揉一粒沙子的引滦团队少不了跟乙方“干仗”,但也跟一些公司“打”成了知心好友,其中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太极公司。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在业内素有IT服务国家队之称,承担了众多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服务,是我国最有竞争力之一的系统集成商。在引滦人眼里,太极人更像朴素、老实、能吃苦的自家人。刘尚为笑言:“太极人穿着虽然不如外企,可是扎实的作风更让人值得信赖,展现了国家正规军的风范。”
于桥水库管理处位于天津蓟县,在津平高速还没开通之前,从北京到蓟县要两到三个小时车程。太极团队就长期驻扎在这里,住着简陋的宿舍,有时甚至周末也不能回北京。这支团队,人员在5年时间里都没有变化过,这是令甲方最满意的地方,也是信息系统能够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在太极正式介入之前,最低价中标的是另外一家集成商,但由于缺乏经验、对工程难度估计不够、人员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工程一度停滞了1年多的时间,让工程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正是由于天津市水利局的果断决策,具有敢于推倒重来的胆识,才进行了系统集成的二次招标,使天津引滦与太极结缘。太极临危受命,不负所托,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完成了建设任务,书写了一段天津水利IT史上的佳话。
太极信息系统产品增值服务事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文钦已经和刘尚为等引滦的团队成员成了铁哥们。“我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看上去根本不像甲方乙方的关系,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王文钦回忆说,这次工程难度非常大,管理信息系统分为19个标段,包括水业务、自控系统、网络、服务器、视频监控、超声波流量计、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凡是引水工程业务方面的都包括了,涉及到若干个公司,“就连召开一次工程协调会,都要提前很长时间沟通联络,太极无财权也无人权,有的公司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协调。”这时太极敢打必胜的军工作风在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公司越硬的骨头越要啃,用实际行动支撑着“发展大都市水利,建设现代化引滦”这一目标。
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使引滦在现代化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水利同行业的前面,“这套系统的可复制性极强,把成功的系统推广出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才能延伸它的价值。”这就是引滦人朴实的愿望。
链接
引滦入津工程资料
我国河川众多,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2200 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在世界153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排位的资料中居121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十三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匀,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总量的20%,导致区域性缺水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处海河流域的天津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天津市当地自产水量约为15.69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9.36亿 m3,80年代~90年代多年平均出境和入海水量约为16.56亿m3,当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160 m3,是世界人均的1/55,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兴建了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为大型城市供水的跨流域引供水工程。工程北起河北省迁西县大黑厅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南止天津市西河水厂,全长234公里,于1982年5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26年来(至09年6月底),已累计为天津市安全输水201亿m3,为天津市人民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提供了可靠水源,为天津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天津市的“生命线”。
引滦入津工程沿线设有隧洞管理处、黎河管理处、于桥水库管理处、引滦工程管理处、潮白河管理处、尔王庄管理处、宜兴埠管理处等7个处级单位,共有干部职工1100余名。1991年又设立了引滦入港管理处,负责引滦入港、引滦入开等6座供水泵站和输水管线的运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