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如诗 秦淮一夜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9-18 09:30
  走近金陵古城,恰好看见那夕阳西下的一抹微光,从中山门城墙洞里斜穿过来,微光里几枝野花从斑驳的城墙砖缝里钻出来,飘零的飞絮被旋风般骑车而过的金陵女子的衣袂沾染……

  夜游秦淮,便从这古老的晚霞里开始。

  乌衣巷

  到达夫子庙,正值傍晚时分。之所以选择这样特定的时间,实在是中国古诗词的影响太深,不用思维便跳脱而出——同样是登临泰山黄山绝顶,忍不住感慨万千豪气抒怀的第一时间,中国人想到的一定是李白杜甫的诗歌,而德国人的脑子里则轰鸣起贝多芬的交响乐。

  李白也曾到过金陵,但为金陵女子留下的诗篇远胜于对秦淮河的缠绵。倒是另一位大才子刘禹锡所作的《乌衣巷》,给了人们伤感无比的意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的来历,虽说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吴国的乌衣营,也即是孙吴士兵的黑色军服而得名。但乌衣巷的兴旺,却离不开东晋伊始,入驻于此的王谢两大家族:一是东晋皇室中,有着显赫地位的王导王敦,也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内,开创了乌衣巷的辉煌。另一族谢氏,则走出了一批或文或武抑或文武双全的人物,如风流宰相谢安,淝水名将谢玄、谢石,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东晋才女谢道韫,以及为李白所极度追慕的诗人谢脁等。一干风流人物,令一个小小的乌衣巷,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在古老的秦淮河畔,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说句实在话,将乌衣巷统归在夫子庙名下,实在是有点委屈。

  回首一望,便是晋到南朝300年。

  随着隋文帝灭南陈时的一声令下,“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自此,物质表象的乌衣巷烟消云散,落入尘埃;文化层面的乌衣巷,却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精深,从盛唐到明清,从官宦到市井,那曾经的繁华和荣耀都成了后人的想象和感喟。

  天色尚早,目光掠过马头墙上四个镏金大字“王谢古居”,旁侧有一粉墙黛瓦的门洞,楣上石匾赫然三个苔绿色楷字:乌衣巷。步入巷内,光线陡然一暗。“王谢故居”逼仄的庭院,实在不似我的想象。当然,那原先的豪宅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烟中了。空荡荡的东西两院也不大,因近黄昏而少游人,一个人走走停停,形单影只中唯听见自己的呼吸,跫音轻移更显空落落的寂静。

  “来燕堂”,写燕却无燕。沙孟海的手书隶体笔意清逸,少见春色而多有意气,似可神会到当年王谢堂前的超绝气韵。砖印壁画上的《竹林七贤》,或酣畅纵酒,或不羁高歌,或佯狂对弈,或弹琴长啸……画图清晰,形神俱备,就着昏暗的光线揣摩那些个魏晋风度,其中即有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戎。

  流连中不觉暮色渐深,管理员开始清场关门了。离开“来燕堂”前的“流觞曲水”的模型,思虑这里的王羲之塑像,显然不及会稽山兰亭里的那个生动气派,莫非客居建邺而生发的思乡愁苦所致。《兰亭集序》成就了一代书圣的风流文采,来燕堂则铭记了他们永留青史的文治武功,王谢两家的偏巧相遇,注定了一个窄窄的乌衣巷不同寻常的前生后世。

  站在巷口,朝外灯火辉煌,往内幽冥寂然。交接处门边一片白亮,恍如中秋的月光,又似一抔雪样的寒凉。蓦然记起,刚才那最后的一瞥,竟然就是王谢两家才情极高的奇女子,那位因着“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佳句而闻名的、“神清散朗兼有林下之风”的谢道韫。

  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到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提起秦淮河,总难免想起少时读过的杜牧。那烟笼寒水,那夜泊秦淮,那商女幽幽的浅唱,那月下的后庭之花……不知觉的,描画出一个清冷的秦淮之夜。

  及至后来,见过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样的命题,同样的经历,却是两位大家同游时的记录:朱自清和俞平伯。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月白风清,笙歌阵阵,驾一只小舢板,沉湎于灯红酒绿里夜秦淮的流波……

  而今,时光之手,速速地翻过千年,又百年,秦淮河早已不是昔日模样。但那灯火齐明熙来攘往的热闹景象,怕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过往岁月所不及的繁华了。

  时空的倒错,让我恍惚。方圆不过几里的街区,在溽热的夏夜,大都被夜游和纳凉的人填满了。从乌衣巷往魁光阁走,文德桥中央,依然挤挤挨挨地寻不到一丝开阔疏朗的间隙,被人群推搡着靠近桥边,便看见熟悉的“秦淮人家”被霓虹灯映照得周身绯红,别致的小楼飞檐被勾勒得流金溢彩,仿若神仙宫阙。缓缓流淌的河水,曲波逶迤,点点嫣红,好似天上的琼浆玉液倾倒而下,又似桃叶渡的胭脂花粉流将而至,嗅一嗅,没有酒香,也不见桃花的清芳,热烘烘满是五味杂陈的红尘味儿,直把这叫了两千多年“秦淮”之河,瞬间拉回秦代。

  彼时秦始皇东巡,遥望古越城金陵上空紫气蒸腾,以为是王气,为断其龙脉,便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引水入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为秦时所开,故称之为“秦淮”。虽说始皇帝嬴政断了南京城的“王气”,但后来依然有历朝历代建都于此,南京便有了“六朝古都”或“十朝古都”的美誉。只可惜,六朝也好,十朝也罢,都没有一朝能够真正地统一中国。于是,也就有了南京乃金粉之地,太过柔媚,不宜建都一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