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贷保”业务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票贷保,通胀,货币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2-01 15:39
当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特点
商业银行签发承兑汇票大幅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山东省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5848.7亿元,比年初增加627.3亿元,增长12%;1~10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签发承兑汇票金额为10390.6亿元,同比增加1782.1亿元,增长20.7%。据对淄博13家商业银行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被调查银行业机构签发承兑汇票余额407亿元,较年初增加103.8亿元,同比多增63.6亿元;短期贷款较年初新增112.2亿元,与同期签发承兑汇票余额比例为1.08∶1,而2010年同期该比例为4.88∶1。
“票贷保”搭车营销现象明显增多
2011年以来,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紧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票贷保”搭车营销现象。“票贷保”是指商业银行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及保证金业务打包连锁销售的业务办理模式,即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要求企业将部分贷款转存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再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获得部分信贷资金。例如:枣庄某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反映,2011年10月,该企业在某商业银行申请办理贷款1000万元,银行实际发放仅600万元贷款,剩余400万元由该银行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011年以来,这种“票贷保”搭车营销现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比例提高
企业间支付货款交易自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结算,导致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大量增加,大量票据沉淀在企业,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据枣庄16家被调查企业反映,所收银行承兑汇票占回笼资金的7成以上。另外,被调查的企业景气调查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16家企业的应收票据552478万元,同比增加262401万元,增长95.5%,应收票据余额占销售收入的16.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据对淄博41家企业调查,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受存贷比考核压力影响,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将贷款转存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41家被家调查企业中,有73.2%的企业反映在银行申请贷款后被要求转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
银行承兑汇票快速增长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激增弱化了宏观调控效果
商业银行一般将签发的承兑汇票作为或有负债在表外核算,在承兑汇票未到期或到期顺利兑付后均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只有在汇票到期企业无力承付的情况下,银行兑付形成垫款才进入表内纳入贷款总量。但银行在为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时,使企业的即期需求相对得到满足,是对企业的一种授信。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捆绑承兑汇票搭售业务创新方式,迫使企业被动接收银行承兑汇票,绕开信贷规模向实体经济提供了信贷支持,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对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均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票贷保”搭车营销业务,迫使企业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货款,使得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款项增多,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最终影响了社会货币流动速度。同时承兑银行通过向开票企业收取高额保证金,导致保证金存款超常规增长,对货币供应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企业原用于正常支付的资金转化为定期保证金存款沉淀在银行,流动性发生变化,反映在货币供应量统计上,即是从M1调整到M2,造成M1增速下降、M2增速上升,影响货币供应量结构。据统计,2011年1~10月份山东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吸收保证金6073.3亿元,同比多增1037.4亿元,增长20.6%。
“票贷保”搭车营销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当前,银行贷款规模比较紧张,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经营和资金需求,被迫选择办理“票贷保”业务,向银行缴纳高额保证金,导致企业融资总量缩水,降低了企业资产流动性,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以某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为例,申请贷款1000万元,但实际到账贷款600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00万元,除去200万元的保证金,企业实际融资800万元,融资总量减少了20%。被调查的一家水泥企业反映,该企业在某银行申请贷款600万元,银行为其开具4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按50%比例缴纳保证金200万元,实际上企业到位资金只有400万元,企业融资总量缩水33.3%。据对淄博41家企业调查,企业认为当前银行将贷款转为承兑汇票发放的行为已对企业正常的资金流转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企业持有的承兑汇票只有50%左右能以直接支付的形式使用,其他则需要进行贴现或转让,导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明显下降,41家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景气指数较2011年第一季度下降10.27个百分点。
票据贴现利率偏高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011年以来,为缓解存贷比考核压力,各商业银行对贴现规模和审批流程从严掌握,减少了票据贴现量,贴现利率一路走高,据人民银行枣庄中支调查,2011年第三季度银行贴现利率高达11.47%,而同期6个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为6.1%,即便考虑上浮50%,折合年利率仅为9.15%,仍低于贴现利率2.32个百分点。以企业办理10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为例,在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下,企业被迫到银行办理贴现,需比办理贷款业务多支付贴现利息23.2万元。若企业到民间贴现市场进行转贴,支付的利率则会更高,大大增加了企业资金和运营成本。
民间票据融资业务超常增长存在较高风险
由于银行在大量签发承兑汇票的同时,逐步收紧了票据贴现这一票据流转的常规渠道,致使企业只能转向民间票据流转渠道,造成2011年以来民间中介机构的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增长。但民间转贴手续费明显高于银行贴现利率水平,贴现利率偏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同时也极易引发资金风险。企业在急需资金变现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高额转贴手续费,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同时,由于大量承兑汇票在民间进行转贴,企业一旦收到假的银行承兑汇票或背书不连续的票据,则无法通过银行正常托收,极易产生纠纷,也容易引发资金风险,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政策建议
加强对金融机构引导,增强创新力度
一是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探索在贷款规模控制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适当提高存贷比,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单独考核。
二是引导、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和金融服务水平,灵活应用企业互保、联保、担保、贷款保险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
强化监督管理,引导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有序开展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监测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的作用,密切关注、跟踪金融机构票据等各类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动向,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各项金融和服务业务的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规范化票据市场,积极发展商业承兑汇票
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逐步转变商业信用过度依赖于银行信用的现状,积极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促进票据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是建议由金融监管部门牵头,组织辖内商业银行拟定本地区商业承兑汇票重点企业扶持名单,鼓励产业集群内以产业链为载体或购销关联度高的优质中小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空间。二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办理绿色通道,可优先办理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实行有差别的再贴现利率,对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给予优惠利率,以调动企业和银行开展商业承兑汇票的积极性。三是鼓励银行创新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采用以银行信用担保商业信用模式,促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
潘海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