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政策不能只是微调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9-28 13:31
  7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能改变”,为今后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随后召开的央行年中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是显露出一些“适时适度”的技术性“微调”意向。

  三季度是调整关键时期

  当前的经济,不能叫复苏,只能叫企稳向好。真正的复苏,要看经济是否能由“外生性”发展转化为“内生性”增长,要看资金是否主要转由社会和民间来投融资,要看失业问题是否会有明显好转。如果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要看“GDP、CPI和失业率”是否同时向好,而不能只看GDP。

  对今后经济发展的预测,现在还真不好说。因为不确定因素很多。今后的不同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这要看政策的调整和时间及力度了。

  如对信贷政策的调整,不仅要在“增量”上调整,更重要的是对“信贷结构”的调整。若仍像上半年的“天量”投放,大量资金仍主要流向央企及“铁公基”,仍大量旁流到股市和房市,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有力支持,则产能过剩问题、资产泡沫问题、通胀预期问题、银行后期呆、坏账问题等,就会愈演愈烈;而如若货币政策在规模特别是结构上能进行及时调整,并有一定力度,则以上的预期又会转向良性发展。

  故对后期的发展预测,首先要看政策是否调整和调整的时间及力度。

  政策的调整,是有“滞后期”的。中国的“滞后期”一般是4-6个月,而货币政策的滞后期,一般为6-9个月。我们若现在及时进行调整,年底前效果即会逐显。

  我不赞同当前一些主流派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当前政策不能调整,一调就又会把企稳向好的经济压回去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和分析。我以为同是“调整”一词,就有“正向调整”和“反向调整”的不同涵义和概念,故不能一提“调整”,就认为是“坏事”。这可能是我在“经济后恢复期”,与一些决策者和专家的又一观点分歧。

  我国可能率先通货膨胀

  支持经济向上的心理和意愿,我们大家是一致的。但是,一些人却忽视了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政策见效的“滞后期”;另一条是对“宏观调控”的理解和认识。宏观调控简单说就是“反周期调控”,或叫“超前反调”,只有这样,才能“熨平”经济中的大起大降。如若到年底,一切弊端都已即成事实再去进行调整,那政策效果要到明年上半年才显露,那不叫“反周期调控”,只能叫“马后炮补救”了。而所造成的损失和成本付出,将远远大于预期调整。比如,大量资金仍“疯涌”股市楼市炒作,你总不能让它疯到6000点以上再去使它“理性”增长。又比如,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虽它解决约80%的就业和占GDP总量的65%,但上半年“大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占比仅8.5%,还不到十分之一,下半年新增信贷中,能否大力调整约50%的增量给中小企业,而不拖到年底呢?

  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欧美和日本为挽救经济,已被逼使用“量化宽松”(印刷纸币)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欧美的金融问题和银行惜贷,美国从2007年6月至今年5月,虽基础货币增发高达114%,但广义货币(M2)的增幅仅为9%,而我国半年的“天量”信贷,M2的增幅即已达28.46%,为美国的3倍多。也就是说,我国的通胀预期比欧美要严重得多。

  在7月底结束的“央行年中会议”上,央行仍未将通胀预期管理问题列入到下半年的工作中。坦率地说,如果我国经济会率先复苏,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也应该率先考虑。

  本人预测,CPI将在下半年即会由负转正,而“天量”信贷扩张若不适度控制,且股价、房价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若仍然继续放量扩大,则我国将会率先遇到通货膨胀问题。

  多少年来,我们注重投资重化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传统的投资型经济使政府和资本性收益愈来愈高,而劳动报酬收益占比却在持续下跌,这是产业结构投资导致的特征。而广大的第三产业,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消耗资源少,解决就业人口比例大,劳动报酬占比也高于重化产业。

  下半年的投资导向,能否从产能过剩项目大幅度调整转向到第三产业方向来?增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比如:多年来中国经济的粗放式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低价劳动力的透支付出为代价的,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早就应该调整。当前,我国PPI、CPI连月“双负”,正是调整生产要素价格的绝好时机,难道要拖到“通胀”时,才去调整?

  疯涨的股市和楼市,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如果远离了有效需求和基本面的支撑,它终是要掉下来的。大力度控制和调整2万多亿元和后期再进入的“天量”资金投机炒作,使资产价值稳步升温而防止大起大落,最终将是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保护,而不是伤害。

  以上,仅是对投融资的规模和结构(特别是结构)方面,提出需要反思和调整的几个问题,是在“同方向”(刺激经济)上的调整。

  但这种调整,哪里仅仅是“微调”,它动辄就要数万亿元,应是一种大力度的调整,而且需要及时和果断。

  警惕经济出现二次回落

  我们必须要明确两个问题:

  1.当前的刺激,是货币放量不够(注:M2增量已达28.46%),还是投放的效率和质量低下的问题(信贷总量的40%左右,并没有流到实体经济中)?

  2.我们对成绩要充分肯定,但对不足也要正视并力求纠正,没有必要羞羞答答。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比如,对于何谓“适度宽松”问题,全国上下一团雾水,理论界也一片迷茫。上半年M2增速达28.5%,是否仍界定为“适度宽松”;下半年仍要求“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是“适度宽松”这四个字,前后有何区别;却没有一个权威文件去界定和说明。这种模棱两可的口号,全国怎样去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呢?今后在理论上,又将如何去阐述呢?比如,我们的“天量”投资,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产能过剩局面,投资结构是否需要调整呢?等等。

  看来,明确的、有一定力度的调整政策,可能要等到“十一”以后,或者年底左右了。

  对当前所提出的“微调”,我有两种预测,一种是“外松内紧”,即对外只提微调,而对于内部,则要在信贷规模,特别是在信贷结构上,做“同方向”(刺激经济方向)的切实、有力度的调整。如对下半年信贷总量、对过剩产能行业投融资、对中小企业信贷、对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等问题,都须作出重大调整。另一种预测是,为维稳“六十周年大庆”,对当前及上半年的执行情况,不作实质性的调整,一切等过了“十一”再说。这两种预测都有可能发生,望企业家们要密切关注动向,以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关于中国经济的“复苏轨迹”,我在去年10-11月的文章中就指出:如果这两年的消费拉动不能被有效提振,那么我国的经济复苏轨迹将可能呈“W型”,会出现二次回落。今年1月以后,这一观点逐步被学术界接受。我以为,对于中国而言,只要去加大投资,肯定就能实现“V型”发展。但是,这种“V型”,是在“传统投资拉动”基础上的反弹;不是解决,而是更加加深了原投资拉动中的“结构失衡”矛盾。我主张中国的复苏轨迹,应努力争取实现“U型”复苏,以给改革和调整留出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注:本文在《小康·财智》记者陈建华对作者采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