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一个关于玩的故事

  • 来源:数字家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0-09 15:22
  十年前,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大胆地对未来的“数字化世界”进行了描述,他提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要想生存必须适应数字化的时代。时至今日,想必让尼葛洛庞帝感慨的是,今天的人们早已超越了数字化生存的阶段,而是将数字化视为娱乐的必然手段。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对社会消费和娱乐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人士始料不及。据有关统计,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2006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7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8亿元……。

  回到当时来看,黄金周制度出现的动因之一,是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而做出的举措。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人士始料不及。历史的巧合也正在于此,进入2000年之后,呈爆炸式发展的互联网热潮将时代迅速推进到以电脑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进而便是翻天覆地的数字革命: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MP3随身听取代磁带设备,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数字化革命渗入到更深的层面。

  曾经生活在贫瘠落后的中国人反而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个是前所未有的7天长假,一个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当两者相遇在一起,可想而知迸发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娱乐新象。假期娱乐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电国庆促销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在此之前消费者并没有假期购买家电的习惯。而对于没有集中购买产品需求的消费者,旅行可能是最常见的娱乐行为,7天长假足以舒缓忙碌的神经。这就给数字化产品带来了大量的应用机会,从最常见的数码相机、摄像机,到MP3随身听等随身娱乐设备不一而足,而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普及掀起的自驾游,更是让GPS等导航设备随之热销,旅行中更新游记博客也成了都市中很多年轻人眼中最酷的旅行方式。以时代的眼光来看,1999年是首次国庆黄金周,也是最后一个模拟时代的黄金周。

  从本质上看,黄金周和技术发展之间本来并没有直接联系,是消费和娱乐将这两者串联在一起,犹如圣诞节对欧美消费市场的刺激是同一个道理。中国人闲暇时间的增多,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百姓的休闲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用于各种数字化产品的消费也与以前相比大幅度增加,如今国庆已经成为厂商和商家最看重的热销旺季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假期产生的需求,让数字化产品具有更加深入的应用舞台,而数字化产品本身又在技术层面上推动着假期娱乐形式的升级,两者结合数字化娱乐消费对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娱乐消费虽然不可或缺,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及正常的生活需求范畴之外,而且长期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有害之物。消费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既与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也与民众消费观念更新、消费时间充裕与否密不可分。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其中十一黄金周又因气候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时值新居集中交房入住、新人喜结连理等因素,成为三个黄金周中最能引爆商机的焦点。十年来,在黄金周的一次又一次洗礼下,国人对于数字类消费品的消费样态不断更新。这一切新鲜事物给民众带来直观感受的综合体,也成为周而复始的黄金周带来的欢乐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随着国务院对国民假日的重新调整,十一黄金周又成了除春节这个传统民俗节日之外硕果仅存的一个长假独苗,其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推动和导向性作用显得更加明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