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中小银行核心系统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银行,核心系统,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02 16:38
全球金融海啸后,中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开放、活跃、繁荣的行业景象,然而,全新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与竞争挑战,也成为中国银行业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中小银行而言,这份感受尤其深刻,从近几年来中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空前旺盛的需求中也可见一斑。
目前,我国各类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市场格局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银行已成为它们普遍的追求。所谓业务驱动IT、IT支持战略,银行战略和业务上的变化最终都将转化为对IT的需求,银行IT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系统,则直接决定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也正是中小银行重视核心系统建设的根本原由。
诊脉中小银行
总体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对业务、战略发展支持不足。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小银行正积极发展零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通过核心等IT系统贯穿于业务发展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跨区域发展,则对银行自身服务、产品的快速创新与推出以及核心系统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中小银行谋划上市,就必须全面达到监管标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但原有的核心系统却可能因为设计、架构等问题无法提供相关支持。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作为IT系统的心脏,不仅要充分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更要对未来3~5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使用的核心系统可能是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建设的系统,补丁打过一轮又一轮,新增一个服务或产品动辄就是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开发时间,也因此,核心系统成为制约不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业务、战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力已近枯竭。中小银行在IT理念、部署等环节相对弱势,其核心业务系统可能原本在技术理念与发展方向上就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或者从今天的技术发展来看,它们已与当前的技术理念形成过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满足银行实现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今天,SOA架构已成为IT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SOA架构、支持条线化的系统能很好地支撑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很多银行身上获得验证。也因此,越来越多中小银行认同采用SOA架构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并勇于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换心”热潮。
明确定位
银行核心系统建设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业界对核心系统的认识却并不一致,甚至在很多项目的实施中,核心业务系统应该如何定位、涵盖哪些业务和功能,还需要反复论证。核心系统从原来的“大而全”,用一个系统解决所有IT问题,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基础、以数字化经营为目标,其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了核心系统在银行整个IT架构中的不同定位。而只有正确定位核心系统,才能真正理解核心系统对中小银行整个IT架构的决定性影响。
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究竟该如何定位?通常,新一代核心系统会具有以下四点特性:其一,要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新一代核心系统要真正成为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品创新、整合服务渠道、关注风险管理与控制,并适应“流程银行”的变革。其二,要具有清晰的业务模块。核心系统包括客户信息、存款、贷款、支付等基本业务模块,既可基于银行的业务条线进行部署与扩展,又可实现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三,要具有灵活的整体架构。核心系统应以银行整体应用为目标,通过松耦合、分层次的规划,形成基于SOA架构之上的核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要具有标准化的业务服务定义和统一的信息模型,这样银行可减少对具体应用产品的关注,而重点规划业务服务建设,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首先应该是一个以处理银行最基本、最核心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为主的、面向客户和对外服务的IT系统。其次,会计核算是核心系统的主要功能,银行凡是涉及到会计核算的业务,原则上都应该纳入其中。在银行整体IT架构中,核心系统定位于实时的、基于交易的IT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只对外提供交易处理功能。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核心系统不宜实现变化大、周期短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也不宜过多地进行流程控制和数据分析。这样定位的原因在于,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参考国外银行的系统建设经验,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核心系统相对很“稳定”,甚至可以做到几十年不换,而我国的很多银行,核心系统更换的频度往往是5~8年一次。
目标设定
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中小银行在对核心系统进行选型和论证时可以充分考虑如下六个目标,即客户、产品、流程、风险、监管和绩效,要切实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
1.客户服务。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虽然这个理念在业内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真正在核心系统中做到的银行和厂商并不多。新一代核心系统不仅应支持客户信息有效共享,还应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识别机制和客户忠诚度管理机制,使银行无论产品、服务还是核算体系,都做到紧密围绕客户来进行,让新一代核心系统真正成为银行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
2.产品创新。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通过参数化配置,支持银行产品的快速创新,并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将产品及其创新及时共享给所有的银行服务渠道,从而推进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收益提升。参数化是绝对的亮点,长期以来国外银行为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智慧结晶就是参数。但是参数在被国内银行使用时不能硬性照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产生的环境、能解决什么问题、体现的是什么理念,做到最合适地使用这些参数,不排除要改造这些参数。所以正确使用和合理改良这个度在项目中是最难把控的。
3.流程优化。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交易系统,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负有重要责任。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帮助银行实现作业集中处理和流程化,建立标准的业务处理流程,支持差异化的业务操作处理,形成银行前后台合理的作业流程和处理模式。
4.风险控制。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对银行的操作风险、客户风险、交易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支持银行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进行风险的统一识别。
5.满足监管。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业务数据源,要为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同时也要能满足不同分支行的数据手工填报需求,确保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各类数据准确、完整、及时。
6.绩效管理。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支持银行各分支行的不同绩效考核机制,要能从产品的维度对业务贡献度进行统一的分析,为银行在产品、人员、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持。
以秦皇岛商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为例,2011年9月上线至今,新系统的各项功能及业务条线平稳运行,不仅明显提升了该行的业务运营能力,也为国内众多中小银行的IT核心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实早在项目选型时,秦皇岛商行便确定了项目选型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新核心要体现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二、坚持“小核心大外围”的总体设计思路;三、要具有高度的参数化水平。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成功交付,秦皇岛商行的建设经验让更多中小银行了解到,当客户方与服务商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借力服务商成熟的产品和丰富实施经验,并注重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银行客户的“换心”之路并不会像“高速路上换轮胎”所比喻的那样艰难,今天来看,中小银行实现核心系统高效率、高质量的成功交付显然已有先例。
本报特约撰稿 牛晓莉
作者简历
牛晓莉,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银行核心系统建设领域拥有1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巴基斯坦、东欧、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等地负责实施银行核心系统项目。目前,担任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核心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全面负责银行核心系统的交付和运维管理工作。
链接
如何选择服务商?
银行选择核心系统有很多维度要考察,选好服务商是关键之一。核心系统是银行的生命线,系统建设和上线只是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是在系统上线以后,因此,IT服务商能否为核心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提供全程的、长久的支持和服务,就变得非常关键。近几年,随着一些小型核心系统厂商的退出和倒闭,已经有越来越多银行面临着系统无法升级维护、业务无法正常运转等问题。所以,很多银行在选择核心系统时,开始看重厂商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实力,这也是日后核心系统成功上线、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此外,对核心系统厂商和产品的关注,还应考虑5方面因素:第一,产品的成功案例和实施记录,这决定着厂商对银行需求的理解能力、系统对需求的满足能力。经验丰富的厂商和案例多的产品,面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差异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更有效,参数和接口等的丰富程度也可降低项目实施的工作量和风险。
第二,核心系统产品的先进性和对银行战略的支持能力,比如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支持,对业务流程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的支持,对银行新产品创新的支持,对管理模式变革的支持等。
第三,系统架构要足够先进和灵活,参数化和模块化等设计可以减少客户化工作量,高效的开发环境和配置工具可以缩短项目周期,完备的金融数据模型可以确保交易信息的采集齐全。
第四,厂商的实施和项目管理能力,核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厂商应该具备科学的实施方法论,有丰富的大型项目实施经验,有充足的资源可应对项目中的突发事件,并能对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询建议。
第五,厂商的系统整合与集成能力,核心系统实施是大型的系统工程,必然伴随着银行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整合业务及技术,以发挥新系统的功能优势。在核心系统项目实施中,系统集成往往占有相当的工作量,这对厂商跨平台、跨应用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目前,我国各类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市场格局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银行已成为它们普遍的追求。所谓业务驱动IT、IT支持战略,银行战略和业务上的变化最终都将转化为对IT的需求,银行IT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系统,则直接决定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也正是中小银行重视核心系统建设的根本原由。
诊脉中小银行
总体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对业务、战略发展支持不足。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小银行正积极发展零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通过核心等IT系统贯穿于业务发展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跨区域发展,则对银行自身服务、产品的快速创新与推出以及核心系统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中小银行谋划上市,就必须全面达到监管标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但原有的核心系统却可能因为设计、架构等问题无法提供相关支持。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作为IT系统的心脏,不仅要充分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更要对未来3~5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使用的核心系统可能是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建设的系统,补丁打过一轮又一轮,新增一个服务或产品动辄就是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开发时间,也因此,核心系统成为制约不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业务、战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力已近枯竭。中小银行在IT理念、部署等环节相对弱势,其核心业务系统可能原本在技术理念与发展方向上就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或者从今天的技术发展来看,它们已与当前的技术理念形成过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满足银行实现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今天,SOA架构已成为IT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SOA架构、支持条线化的系统能很好地支撑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很多银行身上获得验证。也因此,越来越多中小银行认同采用SOA架构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并勇于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换心”热潮。
明确定位
银行核心系统建设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业界对核心系统的认识却并不一致,甚至在很多项目的实施中,核心业务系统应该如何定位、涵盖哪些业务和功能,还需要反复论证。核心系统从原来的“大而全”,用一个系统解决所有IT问题,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基础、以数字化经营为目标,其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了核心系统在银行整个IT架构中的不同定位。而只有正确定位核心系统,才能真正理解核心系统对中小银行整个IT架构的决定性影响。
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究竟该如何定位?通常,新一代核心系统会具有以下四点特性:其一,要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新一代核心系统要真正成为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品创新、整合服务渠道、关注风险管理与控制,并适应“流程银行”的变革。其二,要具有清晰的业务模块。核心系统包括客户信息、存款、贷款、支付等基本业务模块,既可基于银行的业务条线进行部署与扩展,又可实现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三,要具有灵活的整体架构。核心系统应以银行整体应用为目标,通过松耦合、分层次的规划,形成基于SOA架构之上的核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要具有标准化的业务服务定义和统一的信息模型,这样银行可减少对具体应用产品的关注,而重点规划业务服务建设,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首先应该是一个以处理银行最基本、最核心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为主的、面向客户和对外服务的IT系统。其次,会计核算是核心系统的主要功能,银行凡是涉及到会计核算的业务,原则上都应该纳入其中。在银行整体IT架构中,核心系统定位于实时的、基于交易的IT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只对外提供交易处理功能。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核心系统不宜实现变化大、周期短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也不宜过多地进行流程控制和数据分析。这样定位的原因在于,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参考国外银行的系统建设经验,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核心系统相对很“稳定”,甚至可以做到几十年不换,而我国的很多银行,核心系统更换的频度往往是5~8年一次。
目标设定
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中小银行在对核心系统进行选型和论证时可以充分考虑如下六个目标,即客户、产品、流程、风险、监管和绩效,要切实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
1.客户服务。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虽然这个理念在业内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真正在核心系统中做到的银行和厂商并不多。新一代核心系统不仅应支持客户信息有效共享,还应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识别机制和客户忠诚度管理机制,使银行无论产品、服务还是核算体系,都做到紧密围绕客户来进行,让新一代核心系统真正成为银行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
2.产品创新。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通过参数化配置,支持银行产品的快速创新,并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将产品及其创新及时共享给所有的银行服务渠道,从而推进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收益提升。参数化是绝对的亮点,长期以来国外银行为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智慧结晶就是参数。但是参数在被国内银行使用时不能硬性照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产生的环境、能解决什么问题、体现的是什么理念,做到最合适地使用这些参数,不排除要改造这些参数。所以正确使用和合理改良这个度在项目中是最难把控的。
3.流程优化。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交易系统,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负有重要责任。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帮助银行实现作业集中处理和流程化,建立标准的业务处理流程,支持差异化的业务操作处理,形成银行前后台合理的作业流程和处理模式。
4.风险控制。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对银行的操作风险、客户风险、交易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支持银行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进行风险的统一识别。
5.满足监管。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业务数据源,要为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同时也要能满足不同分支行的数据手工填报需求,确保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各类数据准确、完整、及时。
6.绩效管理。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支持银行各分支行的不同绩效考核机制,要能从产品的维度对业务贡献度进行统一的分析,为银行在产品、人员、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持。
以秦皇岛商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为例,2011年9月上线至今,新系统的各项功能及业务条线平稳运行,不仅明显提升了该行的业务运营能力,也为国内众多中小银行的IT核心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实早在项目选型时,秦皇岛商行便确定了项目选型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新核心要体现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二、坚持“小核心大外围”的总体设计思路;三、要具有高度的参数化水平。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成功交付,秦皇岛商行的建设经验让更多中小银行了解到,当客户方与服务商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借力服务商成熟的产品和丰富实施经验,并注重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银行客户的“换心”之路并不会像“高速路上换轮胎”所比喻的那样艰难,今天来看,中小银行实现核心系统高效率、高质量的成功交付显然已有先例。
本报特约撰稿 牛晓莉
作者简历
牛晓莉,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银行核心系统建设领域拥有1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巴基斯坦、东欧、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等地负责实施银行核心系统项目。目前,担任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核心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全面负责银行核心系统的交付和运维管理工作。
链接
如何选择服务商?
银行选择核心系统有很多维度要考察,选好服务商是关键之一。核心系统是银行的生命线,系统建设和上线只是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是在系统上线以后,因此,IT服务商能否为核心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提供全程的、长久的支持和服务,就变得非常关键。近几年,随着一些小型核心系统厂商的退出和倒闭,已经有越来越多银行面临着系统无法升级维护、业务无法正常运转等问题。所以,很多银行在选择核心系统时,开始看重厂商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实力,这也是日后核心系统成功上线、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此外,对核心系统厂商和产品的关注,还应考虑5方面因素:第一,产品的成功案例和实施记录,这决定着厂商对银行需求的理解能力、系统对需求的满足能力。经验丰富的厂商和案例多的产品,面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差异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更有效,参数和接口等的丰富程度也可降低项目实施的工作量和风险。
第二,核心系统产品的先进性和对银行战略的支持能力,比如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支持,对业务流程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的支持,对银行新产品创新的支持,对管理模式变革的支持等。
第三,系统架构要足够先进和灵活,参数化和模块化等设计可以减少客户化工作量,高效的开发环境和配置工具可以缩短项目周期,完备的金融数据模型可以确保交易信息的采集齐全。
第四,厂商的实施和项目管理能力,核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厂商应该具备科学的实施方法论,有丰富的大型项目实施经验,有充足的资源可应对项目中的突发事件,并能对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询建议。
第五,厂商的系统整合与集成能力,核心系统实施是大型的系统工程,必然伴随着银行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整合业务及技术,以发挥新系统的功能优势。在核心系统项目实施中,系统集成往往占有相当的工作量,这对厂商跨平台、跨应用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