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的成本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政府,官员,企业,真话
  • 发布时间:2012-03-31 13:29

  从王立军进入美国使馆那一刻算起,到温总理答记者问,历时37天。虽然落笔时,公众还未得到“为什么”,但与许多扑朔迷离的公共事件相比,政府对于这一事件态度清晰,先定性为“滞留”,其后坦承这件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敦促“反思”,并承诺“一定会给人民以回答,并且经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一个政府能否正视官员的问题,和一个企业能否正视高管问题是一样的,需要有充分的自信。一、相信任何有生命力的组织,都会有发展中的问题,不必羞愧,也不必挂怀。二、相信团队最终有能力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一个团队比独立个体更难接受真相,因为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领导者超我的个性,屈从于经验和传统。近日,高盛集团的原执行董事Greg宣布辞职,并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批评高盛的文化是有毒的,是“长期贪婪、交易至上”的理念。作为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高盛,一封信不会撼动其根基,但现任高管的态度,却能直接影响高盛今后的兴衰,“高盛今天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也无论这个答案是否要公开,调查真相的能力,接受真相的勇气,从来都是一个组织健康检测指标。高盛现任董事长在给员工的公开信说:“在我们这么个规模的公司里,出现个别人对现状不满并不奇怪,但并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整个公司3万多员工的想法……仅仅两周前,高盛还被评为英国最佳雇主之一……”如果这封信是为了公关需要,说给别人听,无可厚非。核心管理者如果内外不分,如此宽慰自己,那么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的惨案就会重演。别忘了,就在雷曼倒下的前一年,它还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受尊重的证券公司”。品牌和品质的落差,当权者应该最清楚。

  当利益和真相摆在面前,如果没有制度的压力,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利益,这是人性的本能。真相是由博弈提纯的,所以是相对的、有限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共识唯有在真相上聚集,才能有持续的力量。自心可欺,众心难瞒,历史的一出出闹剧,无论多么热闹,都会迅速落下帷幕。编假话有时比说真话的成本更高,因为,人心才是组织生生不息的源头。

  真话成本的高低,体现组织的价值观。任何组织都对媒体、公众舆论有“畏”心,包括媒体自身,因为被人指手划脚的滋味不好受。资中筠曾总结出一个公式:社会自我调节程度=丑闻×时间系数÷丑事。丑闻是负面新闻,丑事是负面事实,时间系数是传播速度。组织越快正视自己的失误,自我修正能力越高,速度越快。我觉得这个公式也适合用于好事上,才是媒体实事求是的态度。个体受到激励,亦会发奋图强,组织也应该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如何激励一个组织?也许是我们在坚持新闻批评的同时,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真话不是好话,不是丑话,是事实陈述,带着每一个人真实的感受。真话是个体行为在群体海洋中寻找同类,当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便掀起历史的波澜。

  由此可见,真话是最接近真相的,真相是最接近历史的,但只有在能够超越利益,并且有不断完善的制度让真话得到保护的组织里,真话才有可能成为史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