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这三个字不仅仅活跃在摄影圈,在当年中学的政治课堂上、红岩汽车公关圈,在重卡销售圈,在文案策划圈,在媒体圈,都有人这样叫。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曾长青能在各个圈子里“长青”。
当年的支援“三线”让年幼的曾长青举家搬到了山城重庆,他也光荣地成为当年老川汽的子弟,虽然是“子弟”却丝毫没有子弟的气质,这和他年幼时的教育密不可分,当兵的父亲对年幼的长青和两个兄弟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自立和钻研精神就这样在幼年的长青心中烙下印记。虽然幼年的记忆中以乖巧的服从居多,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鲜明的个性,在重庆的大山里一支小小的画笔是童年的玩伴,也成了他以后端起相机的最初基础。每每提到接触摄影的过程曾长青总说自己很幸运。
的确,在这条路上机会不断眷顾着他,无论是大学时那位有新华社首席摄影师爸爸的同学、工作后提供专业暗房的技术人员、或是当年那位60年代起就搞摄影的老工程师、还有拍摄早期广告的老资格摄影师、一起搞旅游杂志的同事,甚至是现在的一些网友。从学生到老师,曾长青在摄影这个领域一直走得很扎实。
曾长青说自己一直是“玩儿”,玩儿着工作,玩儿着创业,玩儿着摄影,而事实上他这个“玩儿家”让很多专业汗颜。从色彩分析,对比度,到画面构图,光圈曝光速度,直至一个拍摄的手势都是他钻研的方向,在群体拍摄时用手机拍出好片拒绝成为“设备派”,严谨的拍摄态度和“玩儿”的心态合成了大批的“青粉儿”的追捧。曾长青喜欢同他的摄友坦诚评片,喜欢技术交流,也喜欢热心老赵(此君为《汽车观察》2011年11月刊视界人物赵济生)组织的线下活动,不遗余力的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分享给每一个向他提问的人,并用竖起大拇指和肯定的眼神给对方信心,跟他讨论学习的人都特别有成就感。
与同龄人相比,清瘦的曾长青显得年轻帅气,好身体是得益于他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爬山,徒步旅行的习惯。他偏爱拍无人区的美景,喜欢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美景和濒临失传的民俗,这些都很符合他当“曾老师”的传承性,用手中的镜头记录那些即将遗失的美好。
这个扛着相机的男人就好像是一朵绽放的蒲公英,一架相机,配上各种用途的镜头,不但将图片的美丽与震撼传播到各个需要的角落,还用自己的摄影感悟让更多的种子生根发芽。
伴随着这种蒲公英的势头,日后曾长青的相机也会“长青”。
个人简介:
曾长青,一九八零年代开始摄影,曾任记者编辑,现为自由摄影师;曾任四川汽车制造厂子弟中学教师,兼团委工作;四川汽车制造厂总厂宣传科干事、副科长——销售科副科长;中国重型汽汽销售公司成都分公司经理。
摄影感悟:摄影是记录,更是创作,感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感动观众。
文/本刊记者 魏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