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工银瑞信,多元化
  • 发布时间:2012-08-08 10:31

  ——访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郭特华

  “生如夏花之绚烂”,2005年夏天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自那时起郭特华便开始担任公司总经理。“行如鸿鹄之高飞”,七年来,工银瑞信实现跨越式发展,资产管理规模迈入千亿行列。在员工眼中,正是郭特华七年来用她对工作的不竭激情和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为工银瑞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路走来,工银瑞信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且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公司先后获得QDII、企业年金、专户理财和全国社保境内外投资管理人资格,逐步构建了完善的产品线,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达到24只,管理资产净值从不足50亿元一路增长突破千亿元,累计分红近200亿元。

  在郭特华勾画的蓝图里,是要将工银瑞信这家具有“全牌照”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打造成为多元化、国际化的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公司设立香港子公司、开发工银货币基金信用卡、首批尝试商品期货专户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不断推出,郭特华的目标并不遥远。

  迈向财富管理

  在监管层进一步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潜力。郭特华表示,工银瑞信将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

  “基金公司将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在更为公平的监管环境下竞争,经营范围将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拓宽至包含私募股权(PE)投资、REITs、实物资产投资等私募业务,公募产品投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至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品种,这将令基金公司能够更好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及时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满足广大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基金行业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着眼未来,郭特华充满信心。

  为全面了解成熟市场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郭特华多次带队深入考察国外大型机构的现状。在考察过程中她发现,一些过去长期坚持做主动型权益投资的行业领先资产管理公司,面对近年来市场风险加剧、投资者风险承受力降低大量赎回股票基金时无法为客户提供很好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从而导致客户流失,目前已经开始着手提升自身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投资管理能力;一些过去长期坚持固定收益投资的行业领先资产管理公司,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也已经开始着手提升自身在权益、另类投资等领域的投资管理能力。国际资产管理行业的变化让她深有感触,她认识到,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多元化将是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郭特华认为,基金公司既要发挥强项,也要丰富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人和公司也才能长期受益。

  打造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需要能力建设和产品线布局。工银瑞信在成立之初就敏锐地看到了固定收益类产品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7年的沉淀,工银瑞信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产品收益率、人才储备均位居行业前列,其下一步就是把握市场时机,不断推出更多合适的产品。

  郭特华清晰地列举了未来完善产品线着重施力的四个方面:把握2012年固定收益市场机遇,以固定收益类产品创新为重点,及时开发推出短端货币市场基金、定期开放的封闭式债券基金等创新产品;利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加大绝对收益产品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完善指数产品线,重点推出宽基指数和指数优化产品;加大股票和债券分级产品的研发。

  除了传统的公募基金业务,郭特华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新的增长点——养老金、年金和专户等业务。作为一位资深的企业年金专家,郭特华对企业年金和养老金业务情有独钟。“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养老金市场的繁荣将为基金业的成长带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及创新机会。工银瑞信将积极关注政策动向,研究业务方案,不断扩大养老金业务范围,为我国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做出贡献。”

  从工银瑞信近两年的举措亦可以看出其布局海外的雄心。2011年11月,在银行系基金公司中首家设立香港子公司——工银瑞信(国际),标志着工银瑞信正式启航出海。工银瑞信(国际)成立不到4个月就发行了旗下首只私募产品,近期更是获得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管理产品组合的投资管理资格。

  寻求创新突围

  “创新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不仅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更需要开展管理创新。”郭特华说。

  如果说去年的环境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是一个“困局”,那么今年一系列放松管制措施的出台无疑标志着基金业将面临“破局”的机遇期。产品创新似乎并不那么难,更难的可能是公司管理的创新。

  “破则立”,郭特华果断地从管理方式上着手“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年金管理模式为例,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和考察,工银瑞信去年5月在行业率先开展了年金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了大类资产配置团队。对基金经理、风险管理、客户销售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分工,快速地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该团队首先会根据客户投资目标、风险约束条件的要求,结合对市场中长期的判断,建立战略资产配置组合,确定大类资产配置比例;然后再根据市场的趋势,进行短期的战术资产配置调整;同时通过动态安全垫监控机制,有效地控制下行风险。

  大类资产配置团队的引入,有效解决了目前业内普遍存在的由年金账户分散管理带来的业绩波动性大、同类组合业绩差异大和组合管理缺乏效率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年金投资组合的业绩。自去年8月份该模式实施以来,工银瑞信年金账户组合业绩大幅提升。在去年股票市场下跌超20%的背景下,其年金组合均实现正收益,年金管理规模亦实现每年“翻番”增长,目前已经突破一百五十亿元,位于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工银瑞信还不断根据市场和基金业的变化对投研体系进行完善。2010年末,在对瑞士信贷投研体系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工银瑞信对投资决策体系进行了改革。投委会作为工银瑞信内部投资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大类资产配置,下设权益和固定收益两个专业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具体资产配置、行业配置、类属资产配置比例区间。2011年,工银瑞信的权益类基金加权收益率居前十大基金公司前三位,旗下工银平衡、工银红利、工银全球、工银全球精选4只基金进入同类基金排名前十。

  今年工银瑞信又推出了基金经理能力分析系统。“通过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全面识别,可以帮助基金经理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然后针对性地从事自身最擅长、最专业的工作;在每个基金经理都做自己最强项的基础上,再通过人才引进弥补短板和加强管理推进专业合作,就能够把我们的投研能力进一步做强。”郭特华说。

  打造专业队伍

  一流的公司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郭特华深知基金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要实现一流的业绩首先要让这些“聪明的脑袋”在一个和谐的氛围相互分享智慧和启发灵感。“公司要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后备梯队建设,打造一只高素质、可持续的专业化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完善考核机制,让全公司围绕实现客户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目标来更好地做事。”郭特华说。

  几年来,工银瑞信通过“引进”和“培养”等措施,打好“人才管理组合拳”,推进人才多元化和梯队建设。郭特华表示,在投研团队建设方面,公司未来要进一步做到每个投资领域都建立一只人员构成完善的梯队:由历史业绩优秀的资深基金经理担任领军人物,带领那些经验稍微欠缺但是有潜质的年轻基金经理和由研究员晋升上来的经理助理等后备梯队开展工作。此外,未来工银瑞信的投研团队不仅会拥有行业研究员,还将拥有行业基金经理。

  践行“稳健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工银瑞信从2007年开始在行业率先引入长期激励机制。去年,工银瑞信聘请国际机构对公司的考评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了对长期业绩的考核,采用对过去三年、两年、一年的业绩进行综合考核;另一方面,强调针对不同的投资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例如,专户以绝对收益为目标,考核就围绕着合同约定的绝对收益率进行;被动型基金以跟踪误差为目标,考核就以跟踪误差为主来进行。

  “通过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我们致力于引导大家根据合同目标去做投资,更好地为投资人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排名等相对指标。”郭特华说。

  为了让各个部门、特别是中后台部门围绕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目标更好地做事,工银瑞信推出了360度考核机制。郭特华表示,在这一考核机制系下,中后台人员考核的很大一部分权重是来自前台人员的考评,这有利于促进中后台人员更好地为前台人员提供服务,支持前台人员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实现客户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的目标。

  人物档案

  郭特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经济学博士。1989-1998年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商业信贷部、资金计划部副处长,1998-2005 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历任处长,副总经理。2005年至今任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特华女士曾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起草工作,曾获2011第二届中国金牌理财Top10总评榜“金貔貅奖”金牌基金掌门人殊荣。

  本刊记者 钱丽│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