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主席家乡的“湘军方队”

  • 来源:章回小说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03 17:05
  195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式正在举行,当接受检阅的解放军工程兵方队走过天安门检阅台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播报:“现在通过天安门的这个方队,他们都是来自毛主席、刘主席家乡湖南的青年学生……”第二年,这支方队扩大到250人,再次参加了国庆阅兵,新增的40人同样全部来自湖南!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湖南人的身影。看重湖南人,其实还是看重湖南人的思想。可以说,湖南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这其中,“无湘不成军”便是一例。而且,“无湘不成军”已经不仅仅是代表湖南的地域特征,更多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特指。湖南人会打战亦会读书,这两个点支撑起了经世致用的湖南人思想。

  作为“湘军方队”曾经的一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编研室主任彭志珊同志,倾情记录下了两次接受国庆阅兵检阅的经过:

  人们常说“无湘不成军”,巧合得很,在新中国天安门国庆节阅兵式中,竟有一个由湖南人组成的方队两度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在这个方队中,有我和贺贤书、易国民三个宁乡人。

  国庆受阅部队组成人员是从全军挑选的,条件十分苛刻。以我们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湘军方队”而言,入选者在政治上必须是家庭出身好,没有海外关系,本人历史清白,忠于党,忠于祖国;在身体上必须健康结实,体力充沛,五官端正,身姿挺拔,不胖不瘦,身高在1.72至1.78米之间,全队210人至250人之间的身高差只有6厘米。真有些像皇帝选驸马的样子。

  因为全队的受阅者除高逊和李尊生外都是湖南人,人们就给了我们队一个美称——“湘军方队”。“湘军方队”的人员,都是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湖南招收飞行员的过程中,自愿报考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湖南籍士兵。我们都是1955年前的高初中毕业生,当时不少人已是地方政府、教育界、工矿企业的工作骨干。我们先是进入南京工程兵预备学校学习,于1957年暑假后进入南京工程兵学院学习的。入校后,大家思想稳定,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正当大家积极学知识之际,200多名同学被选入受阅方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于1958年、1959年两度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国庆检阅。接受任务时,同志们个个感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决心为工程兵和湖南人民争光。

  国庆受阅部队的训练是极其严格的,要求每个受阅人员和受阅方队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必须做得十分规范,九分九都不行。如阅兵式要求每个人和整个方队在强阳光照晒下,按立正姿式站立两个半小时,纹丝不动,即使有蚊虫袭击,也不得动弹,有雷雨强风袭击,也要稳如泰山。分列式要求排面整齐划一,动作铿锵有力,每个横排面的20~24人要像障碍场上的独木桥,帽檐、肩章、胸章、摆手、踢腿都是一条线,整个方队要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当时大家称这种要求为“八线一桥”,活像一个机械人和一个机械人队伍。

  凡是当过兵的人都说训练苦,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认为国庆受阅训练要比部队的军事训练苦十倍。历史证明湖南籍军人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是军中的硬汉子。为了使每一个动作做得十分规范,胜利完成受阅任务,我们“湘军方队”没有忘记老祖宗争来的荣誉,人人都以先辈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按照条令要求和上级规定,从难从严进行训练。南京是全国的四大火炉之一,每年5月份就热得不亦乐乎,树被晒得卷了叶,沥青路被晒得出油,不说干活流大汗,就是晚上睡在床上也汗流浃背,第二天早晨准能在你的床下发现一团汗渍。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湘军方队”开始了阅兵训练。每天从凌晨到夜晚训练十五六个小时,反复锤炼着每个动作。大部分同学手背晒得脱了皮,脚底打了泡,胳膊和腿红肿,身上起了痱子,有不少人的下身还得了潮湿病。又痛又痒,从没有人叫苦。

  在炎热的天气里,搞单兵和班(即一个二十多人的横排面)训练,还不感到很热,当全方队10个班200多人集中在一起搞阅兵式、分列式合练时,每个横排面的20多人肩并肩,前排与后排的距离仅80厘米,活像一堵厚厚的城墙,一点风都吹不进去,处在队伍中间的同学们不仅感到温度骤然上升(据医生测量一般都在60℃上下),如同站在锅炉房中被蒸烤似的,而且汗味也随之扑鼻而来。顿时,大家汗流如雨,头昏眼花,不时有人晕倒在地,但大家始终坚持训练。有的人平时走路有习惯性的外八字或内八字脚,这对方队分列式排面的稳定影响极大。为了全队的荣誉,他们每天晚上睡觉时,在两脚之间夹上一个小沙包,用背包带把脚捆绑得紧紧的,强行改变腿形。有的因为捆绑得过紧,时间过长,脚都青肿了,好长时间都下不了地,但他们从不叫一声痛。

  还有一位同学,因家境贫寒,前胸发育不够丰满,使20多人的横面胸线很难形成一条直线。为此,他在后背上捆绑了一个木架,在前胸夹上一个用棉花做成的小包(如同现在的“背背佳”),经过三个多月的痛苦锻练,终于使他的前胸挺得硬硬的。许多人为做到踢脚有力、踏地有声,在腿上捆绑沙袋进行训练。由于训练量大,人人食量大增。我们用的餐桌是80×80厘米的,每桌8个人。有位爱开玩笑的同学有次把桌子的四周都摆满馒头,被8人全吃光了。这件事成了笑话,到处流传。由于训练量大,皮鞋和衣服坏得特别快,每人3双皮鞋不够换补,5套衣服不够穿。

  光荣而幸福的时刻终于来临。9月30日下午,我们“湘军方队”停止了训练,转入受阅时的着装和卫生准备,熨衣服、擦皮鞋、缝衬肩、钉领花、安肩章,洗澡、理发、刮胡须忙个不停。下午5时,大家都穿上受阅着装列队检查,全队人员佩戴的肩花都是中尉或上尉,这些平时晒得黑油油显得有些老成粗放的“老兵”,一下子变得年青、标致、威武了。在新式着装的反光照耀下,每个人的脸面变得白中带红、可亲可爱了。“湘军方队”的大队长老红军石世国见到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是:“小伙子们!你们真英俊漂亮,姑娘们见了都会喜欢你们的。”把大家逗得一齐大笑起来。

  10月1日凌晨2点,我们便从驻训地——天坛公园向天安门集结。因为游行队伍都要在6点前赶到预定集合地,路上行人很多,像潮水般涌向前门。天坛到天安门不过3公里的距离,我们整整走了3个小时,于5时到达阅兵式的现场——天安门城楼东观礼台的对面。

  6时,受阅部队的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军乐队,按照预定集合位置,全部排列在天安门城楼对面——天安门广场及东长安街南侧的大道上,进行着装和机械技术检查,以做到万无一失,待命完成受阅任务。

  8时,已经集合在预定地点的受阅部队按规范的阅兵式要求列队,个个都像雷打不动的木桩挺立在队伍中,在天安门广场和东长安街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时,来自各个方面的观礼代表穿着节日的盛装陆续走上观礼台,拿着照相机拍摄他们想要的镜头。

  上午9时50分,各个观礼台上人员满台,天安门播音喇叭里放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音乐,观礼台上掌声雷动,“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响彻整个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整个广场沸腾了。我们看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手拿礼帽从城楼的中央一会儿走到东,一会儿走到西,向天安门广场的受阅部队和人民群众挥帽致意。此时此刻,我们个个激动万分,真想放声高呼“我们见到毛主席啦,见到党中央的领导啦”。由于纪律约束,我们仍然纹丝不动。

  195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式正在举行,当接受检阅的解放军工程兵方队走过天安门检阅台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播报:“现在通过天安门的这个方队,他们都是来自毛主席、刘主席家乡湖南的青年学生……”第二年,这支方队扩大到250人,再次参加了国庆阅兵,新增的40人同样全部来自湖南!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湖南人的身影。看重湖南人,其实还是看重湖南人的思想。可以说,湖南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这其中,“无湘不成军”便是一例。而且,“无湘不成军”已经不仅仅是代表湖南的地域特征,更多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特指。湖南人会打战亦会读书,这两个点支撑起了经世致用的湖南人思想。

  作为“湘军方队”曾经的一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编研室主任彭志珊同志,倾情记录下了两次接受国庆阅兵检阅的经过:

  人们常说“无湘不成军”,巧合得很,在新中国天安门国庆节阅兵式中,竟有一个由湖南人组成的方队两度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在这个方队中,有我和贺贤书、易国民三个宁乡人。

  国庆受阅部队组成人员是从全军挑选的,条件十分苛刻。以我们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湘军方队”而言,入选者在政治上必须是家庭出身好,没有海外关系,本人历史清白,忠于党,忠于祖国;在身体上必须健康结实,体力充沛,五官端正,身姿挺拔,不胖不瘦,身高在1.72至1.78米之间,全队210人至250人之间的身高差只有6厘米。真有些像皇帝选驸马的样子。

  因为全队的受阅者除高逊和李尊生外都是湖南人,人们就给了我们队一个美称——“湘军方队”。“湘军方队”的人员,都是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湖南招收飞行员的过程中,自愿报考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湖南籍士兵。我们都是1955年前的高初中毕业生,当时不少人已是地方政府、教育界、工矿企业的工作骨干。我们先是进入南京工程兵预备学校学习,于1957年暑假后进入南京工程兵学院学习的。入校后,大家思想稳定,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正当大家积极学知识之际,200多名同学被选入受阅方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于1958年、1959年两度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国庆检阅。接受任务时,同志们个个感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决心为工程兵和湖南人民争光。

  国庆受阅部队的训练是极其严格的,要求每个受阅人员和受阅方队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必须做得十分规范,九分九都不行。如阅兵式要求每个人和整个方队在强阳光照晒下,按立正姿式站立两个半小时,纹丝不动,即使有蚊虫袭击,也不得动弹,有雷雨强风袭击,也要稳如泰山。分列式要求排面整齐划一,动作铿锵有力,每个横排面的20~24人要像障碍场上的独木桥,帽檐、肩章、胸章、摆手、踢腿都是一条线,整个方队要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当时大家称这种要求为“八线一桥”,活像一个机械人和一个机械人队伍。

  凡是当过兵的人都说训练苦,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认为国庆受阅训练要比部队的军事训练苦十倍。历史证明湖南籍军人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是军中的硬汉子。为了使每一个动作做得十分规范,胜利完成受阅任务,我们“湘军方队”没有忘记老祖宗争来的荣誉,人人都以先辈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按照条令要求和上级规定,从难从严进行训练。南京是全国的四大火炉之一,每年5月份就热得不亦乐乎,树被晒得卷了叶,沥青路被晒得出油,不说干活流大汗,就是晚上睡在床上也汗流浃背,第二天早晨准能在你的床下发现一团汗渍。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湘军方队”开始了阅兵训练。每天从凌晨到夜晚训练十五六个小时,反复锤炼着每个动作。大部分同学手背晒得脱了皮,脚底打了泡,胳膊和腿红肿,身上起了痱子,有不少人的下身还得了潮湿病。又痛又痒,从没有人叫苦。

  在炎热的天气里,搞单兵和班(即一个二十多人的横排面)训练,还不感到很热,当全方队10个班200多人集中在一起搞阅兵式、分列式合练时,每个横排面的20多人肩并肩,前排与后排的距离仅80厘米,活像一堵厚厚的城墙,一点风都吹不进去,处在队伍中间的同学们不仅感到温度骤然上升(据医生测量一般都在60℃上下),如同站在锅炉房中被蒸烤似的,而且汗味也随之扑鼻而来。顿时,大家汗流如雨,头昏眼花,不时有人晕倒在地,但大家始终坚持训练。有的人平时走路有习惯性的外八字或内八字脚,这对方队分列式排面的稳定影响极大。为了全队的荣誉,他们每天晚上睡觉时,在两脚之间夹上一个小沙包,用背包带把脚捆绑得紧紧的,强行改变腿形。有的因为捆绑得过紧,时间过长,脚都青肿了,好长时间都下不了地,但他们从不叫一声痛。

  还有一位同学,因家境贫寒,前胸发育不够丰满,使20多人的横面胸线很难形成一条直线。为此,他在后背上捆绑了一个木架,在前胸夹上一个用棉花做成的小包(如同现在的“背背佳”),经过三个多月的痛苦锻练,终于使他的前胸挺得硬硬的。许多人为做到踢脚有力、踏地有声,在腿上捆绑沙袋进行训练。由于训练量大,人人食量大增。我们用的餐桌是80×80厘米的,每桌8个人。有位爱开玩笑的同学有次把桌子的四周都摆满馒头,被8人全吃光了。这件事成了笑话,到处流传。由于训练量大,皮鞋和衣服坏得特别快,每人3双皮鞋不够换补,5套衣服不够穿。

  光荣而幸福的时刻终于来临。9月30日下午,我们“湘军方队”停止了训练,转入受阅时的着装和卫生准备,熨衣服、擦皮鞋、缝衬肩、钉领花、安肩章,洗澡、理发、刮胡须忙个不停。下午5时,大家都穿上受阅着装列队检查,全队人员佩戴的肩花都是中尉或上尉,这些平时晒得黑油油显得有些老成粗放的“老兵”,一下子变得年青、标致、威武了。在新式着装的反光照耀下,每个人的脸面变得白中带红、可亲可爱了。“湘军方队”的大队长老红军石世国见到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是:“小伙子们!你们真英俊漂亮,姑娘们见了都会喜欢你们的。”把大家逗得一齐大笑起来。

  10月1日凌晨2点,我们便从驻训地——天坛公园向天安门集结。因为游行队伍都要在6点前赶到预定集合地,路上行人很多,像潮水般涌向前门。天坛到天安门不过3公里的距离,我们整整走了3个小时,于5时到达阅兵式的现场——天安门城楼东观礼台的对面。

  6时,受阅部队的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军乐队,按照预定集合位置,全部排列在天安门城楼对面——天安门广场及东长安街南侧的大道上,进行着装和机械技术检查,以做到万无一失,待命完成受阅任务。

  8时,已经集合在预定地点的受阅部队按规范的阅兵式要求列队,个个都像雷打不动的木桩挺立在队伍中,在天安门广场和东长安街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时,来自各个方面的观礼代表穿着节日的盛装陆续走上观礼台,拿着照相机拍摄他们想要的镜头。

  上午9时50分,各个观礼台上人员满台,天安门播音喇叭里放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音乐,观礼台上掌声雷动,“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响彻整个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整个广场沸腾了。我们看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手拿礼帽从城楼的中央一会儿走到东,一会儿走到西,向天安门广场的受阅部队和人民群众挥帽致意。此时此刻,我们个个激动万分,真想放声高呼“我们见到毛主席啦,见到党中央的领导啦”。由于纪律约束,我们仍然纹丝不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