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Symbian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诺基亚,Symbian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8 13:21
让智能手机这个概念变得无人不知的是苹果和Google,iOS和Android已经在移动OS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
2007年之前,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是诺基亚和Symbian——他们当时的地位是空前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Symbian是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向标,其每一次沉浮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移动OS的发展里程碑——一“浮”一“沉”,两次移动OS战争结果的最直观体现。
1999 年3月Symbian推出了操作系统,它的主要内核集合了网络、无线文字、电子邮件、名片薄以及个人信息助理,同时还具有支持标准网络页面的浏览器,配合JAVA语言的支持,使得Symbian可以运行小型的应用程序。
20世纪末年,手机界的另一标志性事件是,RIM正式推出了后来在欧美市场中鼎鼎大名的黑莓系统,其特色是支持推动式电子邮件、行动电话、文字短信、互联网传真、网页浏览及其他无线资讯服务,较新的型号亦加入个人数码助理功能如电话簿、行事历等及话音通讯功能。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的手机是黑莓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之后,在美国掀起了一阵黑莓热潮。
随后的2003年,还算得上如日中天的微软推出了Windows Mobile系统,将独立的移动OS领域战争推向了第一次高潮。但很显然,鲍尔默首次意识到了,智能手机是一个与PC完全不同的平台——纵使微软的品牌再强大,Windows Mobile始终无法获得他们所期望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黑莓虽然在企业级和高端用户市场拥有极强的号召力,但受困于高昂的成本支出,一直无法在消费级市场有所作为,导致市场份额始终有限。
结束第一次移动OS大战的是Symbian。当时并没有所谓的跨平台体验,移动OS与桌面OS还是两个完全割裂的领域。Symbian的优势在于初期就获得了大量OEM厂商的支持,而事实上,Symbian公司本身就是由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厂商联合组建的,这些一线玩家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帮助Symbian迅速席卷全球市场,尤其是走量最大的中低端市场。而凭借当时“第一手机制造商”诺基亚辐射全球的影响力,Symbian最巅峰时期占据了全球市场60%的份额,在中国甚至能达到80%,无人能及。
后来的事情众所周知。Symbian危机产生于2007年的iPhone公布——从硬件角度看是触屏式操控的革命,在软件层面则是生态系统的颠覆。iOS与Android领衔的第二次“移动OS大战”完全颠覆了诺基亚以及Symbian的“价值观”。纵使他们起初还讽刺苹果的手机“不堪一击”。但到2008年的时候,也不得不急忙推出支持触屏操控的S60、Symbian3以及Anna、Bella等一系列新版本系统,结果还是一败涂地。除了系统架构臃肿造成的用户体验先天不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思路的完全重构。移动OS已经不再是硬件的附属,而是成为整个移动互联产业的最核心组件,苹果和Google已经在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一骑绝尘,老迈的Symbian终于要寿终正寝了。诺基亚官方也“不得不”宣布,他们将停止对这个老牌OS的支持,全力转向微软的Windows Phone平台。
IDC最新公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移动OS市场报告中,Symbian的份额仅有2.3%,同比狂跌77.3%,有消息称其已经进入“维护期”,不再进行系统级更新。至此,第二次移动OS大战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已经有不少科技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跨设备的智能计算,而移动OS的概念也将进一步外扩,并加强与传统IT领域的协同,跨平台融合成为了又一个新的突破点——当前的以C++/JAVA为基石的主流OS架构正在受到HTML/JavaScript/CSS的强硬挑战,因为后者能够提供更优秀的跨平台体验。
2013年,会是移动OS第三战的开端吗?
王哲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