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贴在门上的风俗画卷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桃花坞年画,过年,民俗
  • 发布时间:2013-02-17 14:31

  很多人对桃花坞的印象来源于唐伯虎的名诗《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坞是活在诗画中的风流;年画在人们的印象中,和春联类似,是过年时贴在门上表达吉祥的装饰--年画是刻在纸上的民俗。

  桃花坞年画,是孕育才子佳人聚集地姑苏城的民间艺术,把文人画的风雅用民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表达祈福迎祥的《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用来驱凶避邪的《神荼郁垒》《钟馗捉鬼》;说时事风俗的《洋灯美人》《苏州火车开往吴淞》;讲戏曲故事的《三笑烟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一幅年画,就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清世间百态。难怪《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说:“假设桃花坞年画有500张图,我们的编辑需要把500张的图都解构了,带出它的能量信息,把文化的细节都抓出来,再归纳,这样你就能够看到中国人是如何表达喜怒哀乐。”

  画稿 吴门画意绘姑苏

  中国每一种手工艺都要托一个授业始祖:云锦业神是织女,草鞋祖师是刘备。桃花坞年画也不例外--传说最早的桃花坞年画作品,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虽然这有扯虎皮做大旗之疑,但是也道出了桃花坞年画的缘起--唐伯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桃花坞年画则和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有很深的渊源。

  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分为三步:画稿、刻板、印刷。画稿,是年画制作的关键,年画要表达的题材、风格在画稿时就定下了基调。如果把年画制作看成一个产业链,那么画稿就是产业链的上游。古时有“琴棋书画”之说,绘画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旧时没有版权之说,制作桃花坞年画的工匠看到市面上有流行的绘画,就拿过来做自己制作年画的模板。从这个层面上讲,桃花坞年画的起源,是源自对名人字画的复制,就如同现在的盗版碟。但是以前对名人字画的复制,不像现在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可以轻松搞定,由而衍生出一套繁琐的工艺。

  既然要复制名人字画,那当然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既在文人雅士之中有很高的才名,在平民百姓中又有极高的人气,加之晚年唐伯虎又在桃花坞一带隐居,因而唐伯虎的画,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制作的重要“参考”对象。文人的画表达的是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和年画的受众--普通百姓的品味有差异。于是慢慢地,桃花坞年画作坊就出现了专门为年画做画的民间画师。

  今年73岁的王祖德就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1958年,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看到有师兄在进行版画创作后感到非常好奇:“这不是儿时父亲在家制作的桃花坞年画么?怎么现在成为大学开设的课程?”询问后才得知,曾经盛极一时的桃花坞年画已经变为了明日黄花。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如果再不在大学开课抢救,流传几百年的桃花坞年画艺术就有失传的危险。这对王祖德来说,是极大的触动,因为桃花坞年画带给了他太多美好的记忆:父亲曾经边画《三笑烟缘》的画稿,边和他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晚上做恶梦醒来时胆战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年画之于王祖德就如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了解社会的最重要的窗口,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年画失传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王祖德不清楚,但是对他来说,意味着失去童年最好的伙伴,这是无法接受的。

  从那时起,王祖德就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成为一个专业的年画画师,一画就是50多年。唐伯虎画桃花,是用吴门画意“摘桃花换酒钱”,而王祖德画桃花坞年画,则是用吴门画意手会姑苏记忆。

  “画年画画稿,不是画家做画,信马由缰。要注意和下道工序配合。线条要均匀、要细。不均匀,刻板就不流畅;线太粗,印刷时就会模糊。”在桃花坞年画博物馆,王祖德在指点一群80后画画稿。要让这群自我意识强烈的80后明白,自己不能做画家,只能成为工艺美术中的一个流程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是为了让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延续下去,王祖德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刻板 拳刀岁岁刻梨木

  画稿完成后,就进入了桃花坞年画制作最艰难的环节:刻板。

  中国的雕版印刷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后,到明初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逐渐演化出刻书和刻画两个品种。刻画开始时只是刻书的衍生品,主要用来给戏曲、小说刻插画。因为插画表现更为生动,更能为底层百姓所接受,因而慢慢独立出来形成版画这一艺术门类。而桃花坞年画则是中国版画最杰出的代表,因其精致的刻工而被称做“姑苏版”。

  木板是雕版印刷的磨具,因而对木板有极高的要求:一般都选择木质坚硬,木纹细密的梨木为刻版材料。梨木要先入水池浸泡,待不变形开裂后,把梨木裁成一到二寸厚,和画稿大小相当的木板,用刨子刨平,砂纸磨光后,把画稿反贴后就可以刻板了。

  如果说画稿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意,那么刻板就是以拳刀为笔在梨木上工笔。表面上看,刻板是对着贴好的画稿照本宣科,但是拳刀虽小,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舞得动的。画稿基本上都是由流畅的线条构成,刻板要想把画稿的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线条也必须一步到位。但是要想在木纹细密的梨木上划线拳刀要锋利,刻板者更需要有非凡的定力。因为稍不留神,只要一刀刻错,整个版子就前功尽弃。

  旧时,桃花坞年画为保证“术业有专攻”,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分工。刀工只负责刻板,就连磨刀也是传内不传外的商业机密,一个学徒只有苦倒十年才允许在大型版画上动刀。如今桃花坞年画青黄不热闹,桃花坞年画博物馆要求新人都必须成为“全能战士”,学会全套的年画技艺。老的刀工也纷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技艺,千方百计调动学徒的积极性,只为在贴年画风俗不再的当代,将桃花坞年画进行到底。

  套印 江南仕女贴花黄

  套色工艺是桃花坞年画有别于其它年画的独特工艺。从刻板上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单一的黑色的,就好比素颜的美女。而填套就是给素颜美女上妆的过程。

  每一幅成品年画都是色彩缤纷的,而一块套板只能给年画上一种颜色。所以,每印一幅年画,都要准备好几块套板。一般简单的年画只要6块套板,而最复杂的套板则需要26块套板。以印刷《双美爱花图》为例:仕女的脸和嘴唇是朱红,那就专门用一块套板刻出脸和唇,然后把套色板固定在桌子上,用刷子在套色板上刷上朱红色的颜料。然后用配套的塑料薄膜盖在套版之上,让涂过朱红的脸和唇露出来,再把上好底色的画稿贴上去,当朱红色的水墨浸绣宣纸后,美女的脸上就抹上了“胭脂”,唇上就打上了“唇膏”。用同样的道理,要把仕女的衣裳染成黄色,就要刻出一块就衣裳形状的套版;把让美女背后的鲜花变得娇艳欲滴,就得替鲜花刻一个套板……

  每一次上色时,水墨都不能放得太多,放得太多宣纸会被浸透,用刷子“熨烫”时,宣纸易破。每一块套板,想要套色达到理想效果,要反复填套,少则3次,多则七八次。而连续的填套,一定要让套色板纹丝不动,不然套色的过程中,前一次套色和后一次套色就会发生位移,造成重印和偏色。每一次套色时,再熟练的填套工都不可能一次成功,要不断地试验,根据套色板和画稿的位置不断调整位置。一旦调整好了后,就开始大量印刷,通常一次要印刷数百张。

  每填套一次,如果套坏3张,一幅年画一般要填套6种颜色,那么所有套色板填套下来,就要套坏18张。填套有26种桃色板的年画,那套坏就72张。而桃花坞年画都选用的是最好的宣纸印刷,因此制作成本惊人。

  “桃花坞年画虽然制作繁琐,但是这也让它具备了精致、典雅的特质。如果说杨柳青年画是粗犷的北方大汉,那么桃花坞年画就是精致的江南美女。套色就是对镜贴花黄的过程,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套色再繁琐也都能接受了。”负责套印的学徒乔兰蓉是个标准江南美女,对她来说“欲把套印比化妆,浓妆淡抹总相宜”。

  套板印刷在古代是高科技,相较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只用雕版勾勒出底图,上色时全部用人工,桃花坞年画则用时、用工都要省很多。桃花坞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时期,每年销量达百万张,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年画品种。不仅行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发展。

  撰文/雷虎 摄影/阮传菊、桃花坞年画博物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