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生态掠影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南疆,牦牛,生态
  • 发布时间:2013-02-17 14:39

  南疆地区幅员辽阔,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戈壁地区天然植被稀疏,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又有许多绿洲分布,形成了一块块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肥沃土地。正因如此,南疆地区的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此次南疆一行,我们以手中的相机为记录工具,印证了这一点。

  这张照片就像是戈壁地区的证件照,狂风卷走了细砂,形成了只有裸岩覆盖的砾石质荒漠。灰突突的戈壁滩上,找不到一丝绿色,就连砂砾与碎石缝隙中的植物都只是几株灰黄。即便这样的植物,也能成为羊群赖以为生的食物,在远离绿洲的地区,这里就是一片“灰色牧场”。

  贫瘠的“灰色牧场”显然不能满足羊群的胃口,当一车垃圾倾倒在这里的时候,羊群蜂拥而至,与原本就是食腐动物的乌鸦争食垃圾。乌鸦的“正餐”成为了羊群的“小灶”,没有丰美的绿洲草原,垃圾俨然就是羊群的“美味佳肴”。

  说起乌鸦,不得不赞叹一下这种鸟类顽强的生存能力,它们适应了复杂的生态环境,可以飞翔在人迹罕至的昆仑雪山之巅,也可以跃动于人类居住的城镇乡村之中。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锻炼出了这些黑色使者异样的生存本能。

  在自然保护区内生存着成群的牦牛,这些“高原之舟”组成了一堵移动的城墙,在白雪覆盖的慕士塔格峰下格外的显眼。牦牛是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物种,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方是不会有这种生物出现的。它们甚至已经成为了“高寒”和“艰苦的自然条件”的代名词,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从侧面反映了高原地区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

  贫瘠的土地并不意味着物种的单一,除了乌鸦、牦牛这些顽强的生物,也有珍贵的鸟类在此栖息。我们有幸遇到了几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雁。这个时节的斑头雁本应飞过了高原,在南方低海拔地区越冬。也许是风雪滞留了这些“高原游子”,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正是这幅“画卷”阻碍了斑头雁南飞的线路,希望它们能经受住山口的强风,在喀拉库勒湖畔安然越冬。

  威风凛凛的胡兀鹫翱翔于天际,强悍的翅膀和骇人的喙使它们有了在无垠戈壁中生存的可能。它们的巢穴往往筑在悬崖峭壁的缝隙,并且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胡兀鹫曾因其奇特的生活习性(食裸骨)和吃婴儿的传闻在欧洲被人为的驱赶灭绝,一度在阿尔卑斯山地区消失,也许只有粗犷的南疆大地才是它们的归宿。

  大自然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它在这片戈壁瀚海之间,留下了几片肥沃的绿洲,似乎是在提醒这里的人们,要时刻保持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博斯腾湖就是这样一片绿洲,滋养着周围的土地和人民。这里的芦苇极具特色,仿佛是从沙漠归来的旅人,疯狂地汲取着湖水中的养分,芦苇荡竟然有5米之高。

  沙雅县太阳岛胡杨林公园内湖中的枯木,成了一群鸬鹚的栖息地,其中两只鸬鹚站在枝头,为伙伴瞭望侦查,金色的余晖勾勒出它们雄健的身姿,也使这株枯木增添了几分生气。看着这样静谧安详的美景,仿佛来自江南水乡,让人忘却了此刻正置身南疆,忘却了身后的戈壁天山。

  绿洲带来了生机,有绿洲的地方就会有人类居住。自古生活在此的罗布人就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河湖水岸,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除了逐水而居,在胡杨树上建造树屋也是一大特色,这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更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罗布人村寨分布于纵横交错的塔里木河水系之间,这里也是鸬鹚的天堂,河水蔚蓝,黄沙辽阔,胡杨金黄,鸬鹚结队掠过湖面,这种伴水而生的鸟类翻飞在沙漠之上,恐怕只有在南疆才能看到,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

  罗布人村寨已被打造为旅游景区,旅游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麻雁和鸳鸯均为候鸟,人工难以饲养,这里明码标价所出售的是出自家养还是野生,还未尝可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如果是为了口腹之欲而购买野生鸟类,那消费者就成为了捕猎野生动物者的帮凶。

  乌鸦就像是南疆生态环境的见证者,所行之处,都会有乌鸦在头顶盘旋。看着这几只乌鸦萦绕在胡杨盘曲嶙峋的枯枝间,不禁觉得这些其貌不扬的鸟儿有些可爱了。南疆地区是它们的家园,也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瑰宝,希望南疆的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鸟儿能一直翱翔于这片蓝天之上。

  撰文/侯越丛 摄影/赓熙伟、岚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